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完全免费   373篇
  海洋学   48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黄河口海域棱鱼人工养殖群体与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由分子水平了解梭鱼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背景及人为干涉因素对梭鱼种群遗传多样性造成的影响.选用OPC组20个10碱基对(bp)的随机引物,对采自河北省黄骅市的24尾野生梭鱼和15尾人工养殖梭鱼进行了分析.选出11个扩增效果稳定的引物用于群体分析,扩增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11个引物共检出112个位点,其中养殖群体中有94个表现多态,多态比例为83.93%;自然群体在96个位点上表现多态,多态比例为85.71%.经计算,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124,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271;梭鱼两群体间的相似系数为92.82%,遗传距离为0.0718.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黄河口海域梭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人工养殖过程对其未造成明显的影响,估计这与人工养殖过程中人为干涉因素少(如育苗历史短、亲鱼来源于自然群体、无定向选择和近亲繁殖等)有关.这一结果表明,梭鱼的人工养殖业在黄河口海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虾黄、渤海沿岸地理群的RAPD分析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简称RAPD)技术,对中国对虾的黄、渤海地理群的32个个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使用OPI系列的20个10bp的寡核苷酸随机引物,对每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结果为:17个引物获得了谱带清晰且重复性好的产物,扩增片段的分子量在2000~2000bp之间,共检测106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数为39个,占36.8%;平均遗传距离为0.0941+0.0206,有67个标记(占63.2%)在整个群体的32个个体间表观稳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半滑舌鳎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特性及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半滑舌鳎初孵仔鱼在23℃水温条件下,2—3日龄开口摄食,开口后投喂轮虫。孵化后12日龄,全长达到8—9mm左右,可摄食卤虫无节幼体。随着仔稚鱼的发育及摄食强度的增强,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摄食节律。6日龄仔鱼在24h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摄食,相对来说9:00、12:00、15:00、18:00为其摄食率的高峰。16日龄稚鱼的摄食节律已出现较明显趋势,9:00、15:00为其摄食率的高峰。26日龄营底栖生活后稚鱼,由浮游生活方式变为底栖生活方式,摄食率的高峰出现在18:00、24:00。半滑舌鳎的捕食能力随其生长逐渐增强,6日龄仔鱼的平均摄食强度在摄食率高峰之后的2—3h内达到最高,出现在12:00、18:00;16日龄稚鱼在10:00—17:00期间平均摄食强度相对较大。26日龄稚鱼,捕食能力明显增强,伴随着摄食率高峰的出现,平均摄食强度也分别在18:00和24:00达到高峰。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半滑舌鳎摄食节律有着明显的变化:早期的浮游生活阶段,以白天摄食为主,摄食高峰出现在白天;营底栖生活阶段半滑舌鳎转为夜间摄食,摄食高峰出现在夜间。半滑舌鳎不同发育阶段的日平均摄食率分别为:6日龄仔鱼65%,16日龄稚鱼39.7%,26日龄稚鱼11%。随着仔稚鱼的发育,个体生长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桑沟湾栉孔扇贝不同季节滤水率和同化率的比较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93年9月和1993年11月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用半现场法对该湾养殖之栉孔扇贝的滤水率和同化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栉孔扇贝的滤水率秋季(9月)明显地高于冬季(11月)。(2)在同一密度下,单个个体的滤水率随着个体的增大而增大,而单位重量的滤水率随着个体的增大而减小;同一规格的个体,其单个个体和单位重量的滤水率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3)栉孔扇贝的同化率在秋、冬两季无明显差异。(4)  相似文献
5.
6.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体视镜对大菱鲆胚胎期发育全过程进行连续观察,研究其胚胎正常发育特征,并继续对胚后期的仔、、幼鱼发育阶段采用测量、手绘、照相等方法进行形态学与生态学研究。结果表明,大菱鲆胚胎发育与其他硬骨鱼浮性卵鱼类基本相似,属端黄卵,盘状分裂。在水温13℃条件下,约经116h完成孵化。胚后仔、稚、幼鱼阶段,体背部色素逐步增深,鱼体逐渐由透明变为不透明,由两介对称变为不对称。3日龄仔鱼开口;1-9日龄仔鱼,体色呈红色,称之为“红苗”;10-24日龄,黑色素增多,称之为“黑苗”;25日龄以上,体披大量花状色素,称之为“花苗”,由此鱼体变宽,右眼开始上升;30日龄苗,右眼已上移至头顶背部;35-38日龄苗,右眼已完全转移至左侧,变态完成而达鲆鲽类所特有的形态、生态和生理状态;60-90日龄苗,背部正常体色为沙色(sand color),全长已达50-60mm,可以作为商品苗出售。上述研究资料对于大菱鲆生产性育苗工艺的建立和操作管理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1997年4月自黄海越冬场采集中国对虾朝鲜半岛西海岸群体样品。采用RAPD对该群体共33个个体的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利用20个随机寡核苷酸引物共检测105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41个,占39%,单个引物获得的标记为1 ̄10个,分子量为180-2200bp,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93,群体的平均杂合度为0.2176。表明该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一方面使中国对虾的生  相似文献
8.
孔雀石绿的代谢机理及生物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是1种三苯甲烷类工业染料,曾广泛用于治疗水产动物的水霉病、烂鳃病、寄生虫病等,但由于具有高毒、高残留、“三致”等毒性性质,许多国家禁止其在经济鱼类(观赏鱼除外)的养殖过程中使用,成为药物残留监控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对孔雀石绿的化学性质、代谢规律及机理、生物毒性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药残的监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宿主调查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地高辛 (DIG)标记的WSSVDNA探针斑点杂交与原位杂交技术 ,在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刀额新对虾、脊尾白虾、天津厚蟹、日本大眼蟹体内检测到了WSSV ,它们是WSSV的天然宿主 ;在经人工感染的哈氏美人虾、短脊鼓虾、克氏原螯虾、肉球近方蟹、滕壶体内检测到了WSSV ;在球形侧腕水母、病虾池的桡足类等浮游生物、卤虫无节幼体以及人工浸泡感染卤虫成体体内没有检测到WSSV。经原位杂交检测 ,虾类的甲壳下上皮、胃上皮、附肢、造血组织、鳃等组织器官均可被WSSV侵染 ,其中甲壳下上皮和鳃对WSSV敏感 ;蟹类的甲壳下上皮和鳃对WSSV敏感 ;在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脊尾白虾、注射感染的克氏原螯虾的精巢中 ,精荚的结缔组织细胞和血细胞呈阳性 ,在中国对虾、脊尾白虾以及注射感染的短脊鼓虾的卵巢中 ,结缔组织细胞和滤泡细胞被WSSV感染。  相似文献
10.
大菱鲆产卵季节对卵子的生物学及生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00年6-8月,采用现场测定和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了大菱Ping雌鱼产卵盛期和产卵晚期卵子的生物学特征及生化组成。结果表明,大菱Ping卵子的生物学特征及生化组成随着产卵季节的进程而改变。产卵晚期的卵子卵径小于产卵盛期,每粒卵子含水量及重量均高于晚期,盛期卵子的粗蛋白、脂肪、灰分占干重的百分比低于晚期卵子。在产卵晚期,中性脂所产卵盛期有明显增加,而20:5(n-3)、20:4(n-6)水平比产卵盛期有明显增加,而20:5(n-3)、20:4(n-6)、22:5(n-3)和22:6(n-3)的水平则明显下降。产卵盛期卵子的孵化率和存活力要高于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