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篇 |
免费 | 5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篇 |
大气科学 | 4篇 |
地球物理 | 1篇 |
地质学 | 75篇 |
海洋学 | 41篇 |
综合类 | 7篇 |
自然地理 | 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前市场上仿琥珀产品很多,对其鉴别较困难。通过放大检查琥珀与仿琥珀塑料样品的包裹体与外部特征,结果发现,两者存在较多的差异,如蜜蜡与仿蜜蜡塑料的条纹、爆花琥珀与仿爆花琥珀塑料的裂隙盘、植物珀与仿植物珀塑料的植物枝节特征、虫珀与仿虫珀塑料的昆虫特征等,这些均可用于鉴别琥珀与仿琥珀塑料。 相似文献
2.
青川县马鹿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12汶川地震及次生山地地质灾害给青川县造成了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为加快青川灾后重建规划的步伐、科学编制规划,为灾后选址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相关要求,由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承担青川县马鹿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任务.在充分收集遥感影像、区域地质、环境地质、气象水文等资料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地质灾害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认为规划用地现状地质灾害规模小,不会直接威胁规划用地内工程的安全;规划用地内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可能性小,危险性小;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可能性小,危险性小,规划地块作为马鹿乡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用地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3.
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在乐清湾潮间带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对乐清湾生态监控区2004~2006年潮间带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2006年监控区潮间带环境质量基本稳定,6个潮间带断面所在海区环境质量由好到差依次为浦歧、清江口、百亩礁、龙湾、西门岛和黄华海区,各海区高、中、低3个潮带的环境质量有一定的变化趋势,中、低潮带的环境质量明显好于高潮带。与潮间带邻近海域的水质状况进行的比较表明,MPI法的潮间带环境质量评价不如化学指标法灵敏,且评价结果存在滞后性。虽然MPI法是纯粹的数值计算法,不能准确反映群落内关键生态信息,在使用过程中有时还需借助生物、生态知识进行结果的修正,但是这种将图形数字化的生态评价方法降低了对评价人员专业要求的门槛,适应数字化平台的数据管理,因而较其它方法具有计算简便、易于掌握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通过整合3维GIS,虚拟现实技术和信息集成等信息技术,为电网实现3维可视化提出一个技术机构,它可以从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等多种角度实现电网的3维可视化。论文阐述了该系统的技术架构以及实现的关键技术,如合成建模、可视化仿真、信息集成、可视化,为电网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维护3维可视化提出一种建设思路,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6.
川北若尔盖高原表土孢粉的特征及其与现代植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若尔盖高原不同植被带34个表土样的孢粉分析,研究了各植被带的表土孢粉组合与现代植被的关系。结果显示:表土孢粉组合基本上能够反映出现代植被的整体特征,与现代植被带在空间分布、建群种和优势种属方面基本相同,但不完全等于植被组成,影响其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人类活动、孢粉保存、孢粉产量、外来孢粉和孢粉鉴定。表土花粉的代表性因种属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乔木花粉中,松属具有超代表性,云杉属代表性较好,而桦木属不具有超代表性;草本花粉中,菊科具较好的代表性,蒿属和藜科等具代表性,而禾本科和莎草科具低代表性;蕨类孢子具等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发展了一种基于分形统计的滑坡易发程度评价方法,该方法仅使用已有的滑坡数据,首先通过分形统计获得滑坡分布的分形丛集关系,再通过GIS的空间操作与分析生成滑坡易发程度区划图。提出一种对滑坡易发程度区划图的可信度和预测效果进行评价的方法。本文介绍了这些方法及其在浙江地区应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9.
依托中国"大洋一号"第20和第21调查航次,分析测定了东、西赤道太平洋4个站位的颗粒态生物硅浓度及其粒级结构。结果显示赤道太平洋采样站各层位颗粒态生物硅(PBSi)总浓度分布范围为5~65nmol/dm3,东赤道太平洋的调查站位颗粒态生物硅的总浓度平均值达46nmol/dm3,是西赤道太平洋的近3倍。PBSi的粒径结果显示在东赤道太平洋调查站位0.8~20μm粒径颗粒是PBSi的主要来源,其平均贡献率高达64%;而在西赤道太平洋2种粒径的生物硅贡献率相当。营养盐分布对PBSi的浓度及粒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硅质泵"的组成结构,是控制大洋生物泵运转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