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4篇 |
免费 | 79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8篇 |
大气科学 | 269篇 |
地球物理 | 183篇 |
地质学 | 482篇 |
海洋学 | 278篇 |
综合类 | 44篇 |
自然地理 | 73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140篇 |
2021年 | 119篇 |
2020年 | 143篇 |
2019年 | 151篇 |
2018年 | 148篇 |
2017年 | 113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72篇 |
2014年 | 79篇 |
2013年 | 132篇 |
2012年 | 139篇 |
2011年 | 165篇 |
2010年 | 89篇 |
2009年 | 112篇 |
2008年 | 70篇 |
2007年 | 113篇 |
2006年 | 88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Li-Na?Wang Xiao-Hong?ChenEmail author Yong-Xin?Xu Ming-Zhi?Huang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SERRA)》2018,32(1):141-153
Flood mitigation should deal with those most sensitive flooding elements to very efficiently release risks and reduce losses. Present the most concerns of flood control are peak level or peak discharge which, however, may not always be the most sensitive flooding element. Actually, along with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floods bring threats to bear on human beings appear in not only peak level and peak discharge, but also other elements like maximum 24-h volume and maximum 72-h volume. In this paper, by collecting six key flooding intensity indices (elements), a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approach based sensitivity analysis algorithm model is developed to identify the indices that mostly control over the flood intensity. The indices sensitivity is determined through a selected case study in the Wujiang River, South China, based on half a century of flow record. The mode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no evident relationship of interplay among the index sensitivities, but the variability of the index sensitiv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dex variability and the index sensitivity in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index value. It is found that peak discharge is not the most influential flooding factor as is generally thought in this case. The sensitivity value of the maximum 24-h volume is the greatest influential factor among all the other indices, indicating that this index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flood threat of the Wujiang River, South China. It is inferred that, for the purpose of flood warning and mitigation, the peak flood discharge is not always the most sensitive and dominant index as opposed to the others, depending on the sensitivity. 相似文献
2.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各蛇绿岩体的准确定年对待提斯洋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泽当蛇绿岩是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最大的蛇绿岩块体,关于其形成年龄目前仍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SHRIMP锆石U-Pb测年得到蛇绿岩中玄武岩的形成年龄为154.9Ma±2.0Ma(95%置信度,MSWD=0.98).蛇绿岩中的玄武岩是洋脊扩张的产物,其形成年龄代表了扩张事件的时间,也代表了蛇绿岩的形成时代.结合已有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蛇绿岩的形成年龄,该年龄进一步反映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蛇绿岩形成时间具有东早西晚的特点.泽当蛇绿岩与含有埃达克质英云闪长岩的泽当岛弧火成岩基本为同期形成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定年的玄武岩形成于俯冲带之上,且具有指示洋内俯冲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因此,泽当SSZ型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洋内俯冲机制. 相似文献
3.
4.
以2000年以来的《地理学报》中英文版论文为例,分析了中国地理学者的论文写作年龄特征,包括平均写作年龄、论文写作主体年龄段、高峰期年龄等等,并以日本《地理学评论》为参照,分析了体制环境因素对地理学者论文写作年龄和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地理学母语论文的写作主体是40岁左右年龄段的学者,而英文论文的写作主体是35岁左右年龄段的学者。中国地理学者的母语平均写作年龄要高于日本,但英文论文作者的平均年龄则低于日本,这种差异反映了中日两国在科研管理制度及理念上的不同。在概括分析了两者差异后提出了对中国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青海表土花粉分布规律及其与植被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青海地区63个样点进行植被调查及表土样点分析结果显示:青海地区山地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灌丛-灌丛草甸、温带草原、灌木-半灌木荒漠及高寒荒漠植被区均有相对独特的花粉组合特征。乔木类中桦呈超代表性,云杉、柏、杨属呈低代表性;灌木、草本中白刺、沙拐枣、柽柳呈低代表性,蒿、藜、麻黄呈超代表性,蔷薇科金露梅、银露梅在自身为优势种的落叶灌丛群落中呈低代表性,在针阔叶林、灌丛草甸过渡带中呈适中代表性。禾本科、莎草科、菊科、豆科、十字花科呈低代表性。A/C值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变化幅度较大,但数据组显示A/C值中位数值由半干旱向干旱植被区逐次降低,如草甸和草原为4.14,高山灌丛为2.93,荒漠草原为1.22,荒漠灌丛为0.13,荒漠戈壁为0.05。可见,A/C值能很好地反映环境干湿程度,是环境干旱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地域文化景观的起源、传播与演变研究——以赣南八景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赣南八景文化景观为例,结合文化地理学景观理论,运用文献资料、历史还原、时空结合等研究方法,在对八景文化景观的起源与演变等文化地理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空间分布概貌和流行原因,阐述其传播的途径和特点,揭示了赣南八景文化的圈层式扩散、随城市空间扩展等时空演变规律,指出其在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方面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从结构主义视野出发,在剖析城市游憩空间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构成城市游憩系统的主要结构要素和衡量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的主要指标,通过二元对立关系刻画并在此基础上相互叠加,进而构建一个ROP-ENCS的类型化框架.该框架对于进一步的理论建构以及城市游憩系统规划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9.
主体功能区划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主体功能区划相关理论、实践方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综述了主体功能区划研究动态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主体功能区划进一步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如主体功能区概念内涵、主体功能区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与衔接、区域发展政策保障、主体功能区划实践技术方法中争议较多的问题如划分单元、划分方法与指标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地质公园的建立使地质遗迹的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为地学服务于社会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成为地质公园发展的主要目标。但实践中3者并未和谐统一,使地质公园出现保护范围不当、各利益主体矛盾重重、和当地发展目标冲突、居民参与度低等问题。厘定地质公园的目标属性,并以其指导地质公园的规划与建设活动,才能避免上述问题出现,实现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是突出地质公园的主题、统一各保护区、重视居民的需求、坚持保护和开发统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