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了解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Illexargentinus)资源丰度年间变化规律,从而对阿根廷滑柔鱼的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管理打下基础。作者根据2012~2017年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评价等数理方法对西南大西洋资源渔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7年间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场重心主要在经度上分布于58°W~63°W海域,纬度主要集中在41°~44°S、47°~48°S两个区域,高平均网次产量(10 t/网)的海域主要在57°W~67°W、41°S~42°S和57°W~67°W、44°S~50°S海域。灰色关联度表明:6年间,以2015年滑柔鱼资源状况最好,其次是2014年,2012年最差,2013年、2016年和2017年处于中间水平。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的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变化趋势可用于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管理。  相似文献   
2.
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是世界最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经济价值较高,捕捞压力的加大使中部太平洋大眼金枪鱼过度捕捞程度愈发严重。开展种群遗传结构研究将为大眼金枪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取自中西太平洋和中东太平洋共182尾大眼金枪鱼个体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线粒体DNA控制区第一个高变区(the first hypervariable region,HVR-1)457bp的序列,共发现115个变异位点,定义了178种单倍型。序列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8个采样点核苷酸多样性在0.03074—0.04362之间,单倍型多样性在各个采样点都较高,变动范围在0.996—1.000之间;分子方差分析显示99.97%的遗传变异性来自于种群内;群体间的高基因交流值Nm和低分化指数Fst揭示中东太平洋与中西太平洋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3.
西北太平洋公海春季秋刀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5~7月和2010年4~7月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海上调查数据,对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结果表明:2009年叉长范围为161~333mm,优势叉长组为260~320mm;2010年叉长范围为108~344mm,优势叉长组为240~300mm.经方差分析2009年和2010年叉长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年间雌雄叉长分布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同时摄氏等级的年间差异不明显。2009年和2010年雌雄比分别为1.32和1.18。2年性腺成熟度都以Ⅱ、Ⅲ期为主。摄食等级都以1、2、3期为主,发现了空胃现象。2009年体质量范围为21-257g,2010年体质量范围为9-220g,2年间体质量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方差分析2009年和2010间体长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这两年的秋刀鱼可能属于不同的种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加深了解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的渔业生物学和渔业海洋学,为后期的研究以及对其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西北太平洋日本鲭的群体划分、年龄与生长、摄食生态、繁殖习性和洄游等生物学研究进展、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其管理制度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大多数学者采用地理分布和形态差异为基础对日本鲭进行群体鉴别,利用遗传信息鉴别的研究较少。日本鲭太平洋群体寿命约为7、8龄,对马暖流群体约为6龄,不同群体生长存在差异。不同年龄的成熟比例受成长变化的影响,各群体有不同的洄游路径。海洋环境和气候对日本鲭的资源变动和渔场分布产生重要影响,渔场变迁受黑潮影响显著。日本评估的对马暖流群体的资源量被严重低估,其管理方案不符合我国国情。【结论】为可持续开发和合理利用日本鲭资源,需要加强对日本鲭分子遗传学的分析,研究"黑潮大弯曲"对日本鲭渔场具体的影响机制,充分考虑海洋环境因子和气候变化对产卵群体和渔场的影响以及结合国情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1998-2016年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数据及其渔场(35°~45°N,140°~165°E)的海洋遥感环境数据,包括海表温度、海面高度异常和叶绿素浓度,采用基于渔场环境的方法标准化西北太平洋柔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结果表明:柔鱼高频次作业的海表温度范围为10.2~22.2℃(96.05%),海面高度异常范围为-15.9~28.2 cm(97.91%),叶绿素浓度范围为0.0~1.0 mg/m3(96.69%)。名义CPUE和基于环境因子的标准化CPUE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由于柔鱼作业方式高度集中,有效捕捞努力量远低于名义捕捞努力量,以及考虑环境因子影响效应,名义CPUE均低于标准化CPUE。在深入理解鱿钓渔业和其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基于渔场环境因子准化后的CPUE更具代表性,建议在以后的柔鱼资源评估与管理中使用基于渔场环境因子的标准化CPUE。  相似文献   
6.
基于Pocket PC 的海洋渔业调查数据采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的主要依赖于纸质日志记录海洋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所存在的数据质量差、难以保存、作业效率低等弊端,结合Pocket PC移动终端的优越性,提出利用Pocket PC平台记录海洋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并分别就近海调查和远洋调查数据采集提出了相应的基于 Pocket PC 平台的信息化数据采集解决方案。然后以大洋性鱿鱼资源调查为例,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基于Pocket PC的海洋渔业调查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实践检验,该系统可较好地完成大洋性鱿鱼资源调查的数据采集任务,同时也表明了基于 Pocket PC的海洋渔业调查数据采集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讨论的数据采集解决方案和相关技术可为海洋渔业和海洋环境相关的调查数据采集提供信息化支持。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对2009—2010渔季和2010—2011渔季夏秋季南奥克尼群岛周边水域南极磷虾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表温和海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AM模型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总偏差解释率为41.78%,其中贡献最大的为月份,贡献率为15.53%;奥克尼群岛水域CPUE分布模式均有明显的月份差异。1月份平均CPUE值最低,而4月份平均CPUE值最高,各月份平均CPUE存在显著性差异。渔场主要集中在60°12′—60°30′S,45°30′—47°30′W。南极磷虾作业渔场的适宜海水表温范围为0.1—1.8℃,最适表温范围为0.5—1.5℃。各海况等级间及不同渔船的平均CPUE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逐步GAM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影响CPUE的因子按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月份、渔船、经度、海表温度、纬度和海况。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和2014年3月至9月我国金枪鱼科学观察员在南太平洋采集的延绳钓钩位深度数据和长鳍金枪鱼钓获钩位数据,分析了延绳钓各钩位的上浮率,估算了热带和温带海域长鳍金枪鱼钓获深度范围、最适栖息水层,比较了两个海域长鳍金枪鱼最适栖息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的长鳍金枪鱼CPUE较高;热带海域钓钩上浮率为14.39%,温带海域为13.60%;热带海域长鳍金枪鱼最适栖息深度范围为190~220 m,温带海域较热带海域浅,为160~190 m;长鳍金枪鱼栖息深度均值在不同季节差异极显著(P0.01),第2季度平均钓获深度最大,为218.0 m,第1季度最浅,为197.0 m(95%的置信区间)。在实际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垂直栖息深度的变化,合理配置延绳钓钓具,减少兼捕率和误捕率,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相似文献   
9.
鱼类生物学特征研究包括叉长、体重分布,胃含物种类及出现频率,性腺发育状程度方面。根据2012年3-9月以及2014年4-8月在东南太平洋采集的1 055尾智利竹筴鱼样本,选取性腺成熟度Ⅲ期以上的智利竹筴鱼雌性样本,对个体繁殖力及其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样本叉长范围为182~581 mm,体重范围为62.2~1 494 g,绝对繁殖力在42 211~305 305粒,平均繁殖力为145 482粒;个体叉长相对繁殖力在142~686粒/mm平均值为371粒/mm;个体体重相对繁殖力在133~349粒/g平均值为211粒/g。绝对繁殖力与叉长、体重、纯体重及性腺重等生物学指标显著性正相关,8月份的摄食强度较高,可能与性腺的发育和繁殖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2009、2010和2013年期间采集于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秘鲁和智利外海的茎柔鱼的角质颚下颚的δ13C和δ15N含量。各海区的稳定同位素含量反应了不同海区背景值的不同,海区间稳定同位素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厄瓜多尔外海最低,智利外海最高。δ13C和δ15N散点图显示,尽管秘鲁海区的同位素值与哥斯达黎加和智利的存在一定的重叠,但是δ13C和δ15N值可明显将各海区的样本明显分开。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和智利外海样本的δ13C和δ15N值分布相对集中以及三海区之间的δ13C和δ15N值差异显著说明,采自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和智利外海的茎柔鱼样本属于不同地理群体,它们的产卵起源不同,各自在相对狭小的地理区域内移动,相互之间没有种群交流。与之相比,δ13C和δ15N值变化范围广说明,秘鲁外海茎柔鱼样本的幼体是来自不同海区,经理不同的移动路线和索饵场。秘鲁和智利外海茎柔鱼样本的同位素值存在一定的重叠可能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种群交流所致。总体来说,通过分析茎柔鱼角质颚稳定同位素的空间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其不同地理种群的迁徙策略以及相互之间的连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