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0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2009-2011年5月下旬-7月下旬辽东湾北部近海10m等深线内的大型水母调查数据,分析了辽东湾北部近海近三年中大型水母资源状况,并探讨了辽东湾大型水母的生态类型。结果显示:辽东湾北部近海大型水母种类主要有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沙蜇(Nemopilema nomurai)、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海月水母(Aurelia sp.1),海蜇和沙蜇是优势种。海蜇幼水母阶段主要集中分布在5m等深线以内的近岸河口水域,随着个体增大有略向深水或密度较小的水域扩散的趋势,仍主要分布在5m等深线两侧水域,属于高温低盐种类。6月份调查海区中发现大量的沙蜇幼水母,随着沙蜇个体增大,7月份调查海区中沙蜇数量大幅度减少。辽东湾海月水母在南部海域出现较多,2010、2011年在北部近海部分海域出现。白色霞水母近几年来辽东湾出现较少,栖息在盐度较高的水域。辽东湾各种大型水母中,沙蜇的生长速度最快。辽东湾海蜇幼水母、沙蜇幼水母的海区出现时间要晚于黄、东海。  相似文献   
2.
在前人对甘肃白银—靖远地区早白垩世河口群(K1H)沙漠研究的基础上,对皋兰地区的河口群进行了沉积结构、构造和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等综合对比分析,确认皋兰地区亦存在沙漠沉积。首次通过系统测量研究区风成沙丘的前积层的产状,对当时的古风向、古风带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早白垩世晚期研究区盛行西风,与东部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罗汉洞组(K1l)沙漠沉积风向记录完全一致。岩性特征与古风向的一致性表明,研究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均处于北半球西风带中,研究区可能为"古鄂尔多斯沙海"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在实验室内模拟研究了沙海蜇消亡过程中氮与磷的释放特征。模拟结果表明:沙海蜇消亡过程中向水体释放氮、磷可分为两个阶段,且氮的释放速率比磷高一个数量级。在沙海蜇消亡的初期阶段,水体中溶解态氮、磷和总氮、总磷的浓度迅速增高,氮可以达到其消亡过程中的最高浓度;在后期阶段,水体中溶解态氮和总氮的浓度不断下降,但水体中的磷在这一阶段达到消亡过程中的最高浓度碱性条件有利于氮的释放,酸性条件有利于磷的释放;盐度越高氮与磷的释放速率越小;温度对氮、磷的释放影响不大;水体中氮与磷含量越高,沙海蜇消亡的速度越慢,而且氮的浓度越高,氮与磷释放到水体中的速率就越慢。  相似文献   
4.
通过腹腔注射沙蜇刺胞毒素于吗啡依赖型戒断小鼠,检测小鼠肝脏、肾脏、心脏和脑的SOD、CAT、NOS酶活力和MDA含量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沙蜇刺胞毒素对纳洛酮催促吗啡依赖小鼠的戒断作用。结果表明,沙蜇刺胞毒素对吗啡依赖小鼠各组织酶活力的恢复有明显的作用。出现戒断症状的小鼠肝脏的SOD和CAT活性比对照组明显降低,注射沙蜇刺胞毒素后两种酶活性逐渐恢复,但还是略低于对照组。相反MDA含量吗啡组最高,沙蜇刺胞毒素Ⅰ次之,沙蜇刺胞毒素Ⅱ最低。通过小鼠戒断前后肝脏、肾脏、心脏、脑等组织中SOD和CAT活性酶的检测结果,证明了沙蜇刺胞毒素可改善小鼠由于吗啡作用而产生的机体的抗性下降、逐渐恢复正常生理功能,能抑制吗啡依赖小鼠戒断反应的发生,对吗啡依赖小鼠的戒断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6.
张继民 《地图》2005,(4):68-75
大凡从世界第4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返回者,无不称那里是探险家的乐园。一般的沙漠,沙丘连绵如同海中的波浪,而巴丹吉林沙漠则是由罕见的沙山组成。巴丹吉林沙漠拥有诸多特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里的沙山平均相对高度为300米,最高达530米。在总面积47000平方千米的巴丹吉林大沙漠里,隆起的沙丘与凹陷的沙窝此起彼伏。乘车行进在这样的地貌中,格外刺激。经历过的人,  相似文献   
7.
为查清沙蜇大量暴发的原因,采用黄海北部的沙蜇亲体进行自然受精获得了数百万的螅状体,除海月水母和发形霞水母在消化腔和雌体的性腺中完成受精外,上述其余种类均为体外受精,霞水母属的2个种类的浮浪幼虫在形成螅状体前先形成一个具角质的浮浪体囊,沙蜇、海蜇、黄斑海蜇和Stomolophus meleagris螅状体繁殖新螅状体的唯一无性繁殖方式是足囊繁殖,霞水母可通过足囊和由匍匐茎形成囊胞两种方式繁殖新螅状体,海月水母(A.aurita)螅状体繁殖新螅状体的的无性繁殖方式包括足囊繁殖、出芽生殖、匍匐茎生殖、纵向分裂、内繁殖体和外繁殖体生殖,同时有直接发育现象,Rhizostoma pulmo的无性繁殖方式有足囊,出芽生殖,匍匐茎,浮浪体芽。  相似文献   
8.
从上行控制角度,通过野外采样和围隔培养实验,研究了水母的代谢及分解过程对水体环境中pH、溶解氧、营养盐组成的影响,以及该过程中浮游植物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沙海蜇在代谢过程中短时间内会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使水体出现低氧和轻度酸化。代谢过程释放出大量营养盐,使水体中的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浓度在24h内增加为原来的12倍,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浓度增加了40多倍,进而引起水体中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 a)浓度的增加。沙海蜇的分解过程使水体表现出明显的低氧(缺氧)和酸化现象。沙海蜇生物量越大,分解时间越长,对水体的改变程度越明显,此外,还释放出大量的营养盐并改变原有的营养盐结构,可以刺激甲藻和绿藻的生长,甚至可能引发藻华。  相似文献   
9.
施通池 《海洋世界》2008,(11):39-41
海峡西岸,福建东南之滨,美丽的东山岛犹如一只浩瀚东海碧波上的翩翩彩蝶。浩瀚广阔的大海,漫长曲折的海湾,松软洁白的沙滩,蔚蓝澄澈的海水,千姿百态的岛礁共同组成东山独特迷人的滨海风光。  相似文献   
10.
在2005年第1期《读者〉杂志中,有几幅胡杨林风景图片十分精美,看后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胡杨林在茫茫沙海、浩瀚戈壁中挺立,与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那气魄、那雄韵,顶天立地。顽强不屈,横亘苍穹……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让人激情跌宕、赞佩不已。更重要的是这些图片恰好反映了西北地理环境的干旱特征。因此,我在准备教学“西北地区”时,想到了这几幅胡杨林风景图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