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中国近海海底潜在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大量实测资料,分析研究了中国近海海底,尤其是珠江口外海底各种潜在的地质灾害,特别是海底滑坡、埋藏古河道、海底沙波、崩塌和塌陷、侵蚀沟槽、浅层气及活动断层等与海洋工程关系密切的地质灾害类型的形成机制及危害性,为海洋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对T/P卫星4年1992年10月-1996年10月测高数据的编辑及预处理基础上,采用stacking处理技术构造出中国近海及邻域(0°—40°N,105°—135°E)相对于GRS80参考椭球的30’×30’年平均海平面,其总体精度达到±83cm(均方根)水平。验证了中国近海及邻域的平均海平面在总体上呈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利用JGM-3和OSU91A混合模型的重力大地水准面,直接从平均海平面中扣除大地水准面起伏的影响,并采用“剪切”法得到中国近海及邻域完整到20阶次的海面地形模型的球谐函数表达式,验证了中国近海及邻域海面地形在总体上为正的格局,并对其构造特征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最新中国近海陆架底质类型图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刘锡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2,12(4):11-20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编绘我国近海陆架沉积物(底质)类型分布图的历史和过程,阐述了近海海底沉积物的类型、分布及其形成规律,并提供了一幅最新的沉积类型图。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海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宜法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5):713-719
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我国近海地区海平面变化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海平面变化的原因,海平面资料获取手段的发展,分析研究海平面变化的方法和模型以及海平面上升速率方面的主要成果;简要介绍了海平面均衡基准订正的意义和主要结论;阐述了1985国家高程基准研究工作和成果。 相似文献
6.
对计算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的Bulk算法的一些参数进行了改进。使用西沙实测资料、GSSTF2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改进后的算法,计算了中国近海地区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计算结果与西沙实测资料、长年代的GSSTF2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进行比较验证,证明改进后的方法精度较高,基本可以保证湍流热通量的平均标准偏差在10W/m2左右,与多年的月平均做比较,相对偏差为25%左右;同时,不仅首次将计算热通量的空间尺度精确到0·1°×0·1°,而且基本模拟出了南海季风暴发期间热通量变化的主要特点以及中国近海热通量随季节、纬度和海岸地形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源区黑潮热输送低频变异及其与中国近海SST异常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水温和盐度资料,通过动力计算方法估算了源区黑潮(18°N断面)热输送量,分析了源区黑潮热输送变异和中国近海SST异常的年际、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源区黑潮热输送异常呈现出显著的以2—7、10~20a和约30a为主周期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且具有线性增强的长期变化趋势.并约于1976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显著气候跃变.中国近海SST年际、年代际异常变化的最显著区域位于渤海、黄海、东海海域和台湾海峡.源区黑潮热输送变异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上与中国近海SST异常变化密切相关,源区黑潮热输送变异可能是影响中国近海SST异常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9.
中国近海海雾持续和消散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彬华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0,10(2):20-30
本文从空气稳定度和天气型两方面讨论海雾生成之后,如何持续和消散问题。发现在一定条件下、低空空气层结中“干层”的存在,利干雾的持续,而天气型转变带来的风和降水,常使海雾趋于消散。 相似文献
10.
应用卫星SSM/I(Special Sensor Microwave/Imager)和AVHRR(Advanced Very HighResolution Radiometer)遥感资料,使用先进的海气通量计算方法(COARE3.0),计算了中国近海海气界面的感热和潜热通量.计算结果与南海西沙(2002年5月)和文昌(2000年10~11月)实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应用遥感资料获得的海气界面热通量与实测结果非常一致.遥感获得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与西沙实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9和29.9 W/m2,与文昌实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2000年10月分别为4.42和43.05 W/m2,2000年11月分别为4.19和40.8 W/m2.与GSSTF2的结果相比,其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基本一致.根据中国近海遥感资料(1988~2000年)的感热通量的分析,其均方根误差在10.1~12.4 W/m2之间,多年平均均方根误差为11.7 W/m2.潜热通量的均方根误差在34.8~49.7 W/m2之间,多年平均均方根误差为43.2 W/m2.由此可以说明,利用遥感获得的热通量可以用来进行中国近海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作为我国气候预测研究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