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基于RS和GIS的唐山沿海地区湿地结构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历史资料和Landsat TM卫星遥感图像,研究了唐山市沿海地区湿地结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演变特征,着重对1987~2004年陡河——滦河之间的湿地结构类型进行了识别,绘制了不同时期的湿地面积解译图。利用Mapinfo制图软件计算出两个时期的面积转化矩阵,对该区主要湿地类型浅海水域、滩涂、芦苇沼泽、水稻田、养殖场、盐田等湿地的面积进行了年份比较,从而分析得出唐山市沿海湿地结构从80年代至今以来破碎化加重,应该加强湿地结构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2.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全球碳循环中最大的碳储库,在全球变暖或海平面变化导致压力减小的情况下将分解释放大量甲烷进入水体和大气,对气候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自从1995年Dickens等提出形成晚古新世温度峰值事件(LPTM)的主要原因是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大规模分解释放甲烷这一假说以来,地质历史时期天然气水合物演化的研究蓬勃发展。而晚第四纪以来经历了一系列气候变化过程,在加利福尼亚的圣巴巴拉盆地、瓜伊马斯盆地、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格陵兰海、秘鲁、东格陵兰陆架、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南海等地都记录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而形成的碳同位素负偏的古环境信息。主要针对这些古环境记录进行整理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动态演化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4.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以2000年、2005年、2010年LandsatTM 数据和2014年LandsatOLI数据共4期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完成了对大连市海岸线变迁及围填海区域演变信息的提取,分析了大连市围填海区域的动态演化特征,并探讨了围填海区域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2000—2014年,大连市海岸线长度以及围填海面积逐年增加,2005 年以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但增速呈由快变慢的趋势;围填海活动主要集中在瓦房店和市辖区岸段;人工岸线增加,岸线年均长度变化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普兰店岸段、庄河岸段、瓦房店岸段、市辖区岸段;从驱动因素上看,围填海面积变化是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作用的结果,与养殖业、工业以及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黄河三角洲1976—2014年的MSS、TM、E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一般高潮线法提取不同时期的海岸线,结合RS遥感与GIS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的岸线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976年以来黄河三角洲的岸线形态及长度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北部的刁口河流路区岸线向内陆蚀退明显,以海洋侵蚀作用为主,属于蚀退型海岸;清水沟流路区的岸线整体向海域推进,海岸处于进淤状态,属于强淤进型海岸.黄河三角洲岸线变化频繁而快速,黄河的入海流路、水沙量、降水量等是影响黄河三角洲岸线变化的重要因素;行水期黄河三角洲岸线一般以淤进造陆为主,停止行河岸段,海岸侵蚀后退速率趋于缓慢,逐渐地变得相对稳定,在长时间不行水的海岸段,岸线基本保持稳定,随着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该区域的海岸线演变受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