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完全免费 | 31篇 |
专业分类
海洋学 | 11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对北黄西部海底沉积物的粒度测试,运用“粒度趋势分析”方法,分析探讨了北黄海西部(渤海海峡区)海底表层底质的粒度分布特征和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本区的细颗粒沉积物主要位于北黄海中部和山东半岛沿岸,大连湾附近,粗颗粒沉积物则主要分布于庙岛群岛以东和大连湾东南侧海区,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系数闰度参数的分布特征有一定的对应性,除庙岛群东侧的砂质沉积,分选较好之外,其它海区的沉积物总体特征是,粒径越粗,分选越差,偏态更正偏;而粒径越细,分选越好,偏态系数也较低。山 岛北侧的沉积物具有向东和向东北的输运趋势,西中沉积物的输运趋势向东南并转向东,北部喾物的输运趋势向南,形成了向北黄海中部汇聚的趋势,本碛研究还表明“粒度趋势分析”方法在大范围的陆架区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操作中,使用规则的正方形网格可以较全面判 相似文献
2.
简述北黄海冷水团环流结构研究现状,指出已有研究成果中的主要问题,然后用一个诊断模型给出了冷水团环流结构,得到冷水团环向主要存在于海洋上层接近冷水团边界处,径向运动也主要存在于断面两端,上层为离岸流,下层为向岸流;冷水团中心的上升流极为微弱,且仅存在于海洋上层,温跃层下的冷水团中心区域的流动极为微弱,几乎为“死水”一般,上述环流结构对冷水团中心部分的温、盐度长期保持不变及跃层底部溶解氧最大值的形成和 相似文献
3.
4.
5.
北黄海盆地基底地质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北黄海盆地为我国近海海域唯一未进行过石油钻探中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本文根据本所赴朝鲜地质考察的成果,结合我国在其周边盆地的钻探活动及海岛调查,初步探讨了北黄海盆地基底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北黄海温盐分布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2006~2007年夏冬春秋4个季节北黄海的大面调查资料,分析了4个季节北黄海温度和盐度大面以及典型断面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2007年冷水团势力范围强于2006年,北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受地形影响.黄海暖流冬春季较强,冬季最强,夏季最弱,秋季开始形成.鲁北沿岸流冬季最强,春季减弱,夏秋季消失,但夏季鲁北沿岸存在冬季鲁北沿岸流水的残余体,即鲁北沿岸水.辽南沿岸水4个季节都以低盐为特征,除夏季低盐中心位于庄河口外,其它3个季节低盐中心均位于调查区域的东北角.渤海与北黄海之间的水交换4个季节都存在.春季,断面盐跃层形成滞后于温跃层;秋季,断面盐跃层消失滞后于温跃层. 相似文献
7.
对北黄海11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进行分析,探讨其分布特征与物源和水动力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类型主要有泥、粉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五种类型,少数站位含有砾石。研究区东部沉积作用的主控因素是潮流,西部主要是山东半岛沿岸流。经过本区的黄海暖流限制了山东半岛沿岸流携带的细粒物质向东运移。研究区西部细粒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是不均匀的,南北是不对称的,其形成受控于山东半岛沿岸流、黄海暖流和潮流。 相似文献
8.
北黄海水中辐照度的分布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北黄海5次现场调查中获得的水中辐照度资料,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辐照度随水深变化的关系模式,分析辐照度的垂直衰减特性。结果表明:辐照度随水深按指数函数规律衰减,辐照度垂直衰减系数K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区域特征,不同水层的K值各不相同,K的变化存在分层结构。 相似文献
9.
夏季北黄海冷水团多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横贯北黄海冷水团的大连—成山角断面的42年观测资料,采用“相似系数”方法分析了北黄海冷水团的分布范围、低温中心位置、厚度、相对体积、温、盐特征等的多年变化特征。根据诸特征的标准离差,将这42年北黄海冷水团划分为强、弱和平年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0.
北黄海浮游桡足类分类学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6-2007年在北黄海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浮游动物生态调查,结合1959年至今该海域的主要历史资料,建立了较全面的北黄海浮游桡足类主名录,计算了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的分类学多样性指数,研究了分类学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及平面分布,并根据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对北黄海浮游桡足类群落稳定性进行了判断.结果显示,北黄海浮游桡足类共记录44种,隶属于4目、14科、21属;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的理论平均值分别为82.2和334.4;调查期间4个航次浮游桡足类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均高于北黄海总体桡足类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分类多样性指数(△)冬季最高,秋季略高于春季,夏季最低;分类差异指数(△*)秋季最高,冬季次之,春季最低;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夏、春季高于秋、冬季;各调查站位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分布不均匀,这与黄海暖流以及黄海冷水团的存在有关;调查海区4个航次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值均落在北黄海总体桡足类的95%置信漏斗曲线内,北黄海浮游桡足类群落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