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太湖水体透明度的分析、变化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2
本文根据1993—2001年太湖站常规监测资料及2001-2002年周年实验资料,分析研究了太湖水体透明度的分布特征、季节变化,重点分析了透明度与光学衰减系数、悬浮物及叶绿素a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影响透明度的主要因子。研究表明:太湖透明度的区域分布为湖心区最低,其次是河口区.东太湖最高;季节变化表现为全湖平均透明度夏秋季大、冬春季小,不同湖区变化不尽相同;光学衰减系数与透明度的关系为:Kd=0.096 1.852/ST;悬浮质与透明度的关系为:S1/4=8.103—5.847lnST;对透明度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太湖透明度主要受悬浮物的影响,透明度跟叶绿素的相关性不是很大,只存在微弱的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2.
运用三种多元分析方法 ,采用 1 0个形态比例性状 ,对中国五大湖地理种群与诸暨人工群体三角帆蚌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太湖种群与巢湖种群形态最近 ,而洪泽种群的趋异程度最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 3个主成分 ,其贡献率 :主成分 1为 2 7 87% ,主成分 2为 1 4 2 6% ,主成分 3为 1 1 91 % ,累积贡献率为 5 4 0 4 %。判别分析结果表明 ,5种群及人工群体形态差异显著 (P <0 0 1 )。建立了 5种群及人工群体的判别函数 ,其判别准确率P1 为 73 33%— 86 67% ,P2 为 72 73%— 1 0 0 % ,综合判别率为83 33%。 相似文献
3.
太湖水环境的演变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通过对太湖近二十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及其它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试图对太湖水环境演变作一概括总结,指出太湖近几十年来水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湖泊面积不断减少,滩地发育,防洪调蓄能力下降;水污染日益严重,水华频繁爆发,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剧等,并对近些年来太湖水环境的研究和治理作一简要总结,提出水环境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太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洪雪晴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1,(4)
本文从沉积学、地层学、地貌学、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角度,综合分析了太湖的成因和演变。认为地壳沉降与海面上升是构成江南碟形洼地的内外动力,为太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全新世海侵最盛时,太湖海湾水深潮急、泻湖、滨海沼泽围绕海湾分布。随南部湾口沙嘴封堵,海湾趋于消失,陆地扩大,遗址增多。3700a来,海面回升,湖面逐渐扩展,形成现代太湖。 相似文献
5.
基于分析模型的太湖悬浮物浓度遥感监测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悬浮物浓度是水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利用遥感技术准确获取区域面状水域悬浮物浓度信息,是遥感监测水质参数的一项重要任务。利用地面实测的14个样点的光谱数据,将2004年7月26日太湖TM数据的DN值,校正为遥感反射率,并利用Gordon模型和太湖水体固有光学特性,建立水体反射率模拟的分析模型,模拟水体R(0-),进而利用TM数据反演水体悬浮物浓度,并绘制太湖悬浮物浓度分布图。将悬浮物浓度反演的结果与14个样点的实测结果相比较,其中,有79%的样点的估计精度高于70%,有64%的样点的估计精度高于80%。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2002年7月—2003年6月太湖周边地区太湖站、拖山岛、东山站、无锡、苏州、湖州、常州、金坛等8个站、点大气TN、TP沉降通量和降水化学组成观测资料,测定和计算了水气界面TN、TP的表观总沉降率(RT)、湿沉降率(RW)和干沉降率(RD)。太湖大气TN的年平均RT为4226kg/(km2.a),TP的年平均RT为306kg/(km2.a)。大气TN、TP的年沉降负荷分别占由环湖河道等点污染源输入的N、P总负荷的48.8%和46.2%。指出形成太湖大气TN污染的主要途径是湿沉降,而大气TP污染则主要来自气溶胶等固体物质的干沉降;小雨携带入湖的大气TN、TP污染物通量高于中雨和大雨。TN总沉降率曲线在春季3—5月出现高峰值的现象对太湖水体的富营养化具有潜在的促进影响。 相似文献
7.
8.
基于2002年对太湖底泥分布的调查数据,利用最优插值法计算了整个太湖不同区域的底泥厚度。结果表明,太湖底泥总蓄积量大约在18.57亿m^3,有泥区面积占整个水面积的47.5%左右。此外,利用Shields方法,计算了太湖表层1m内不同深度上底泥悬浮的临界切应力值,采用SMB浅水波动模式,计算了夏季受东南风和冬季受西北风影响下的波切应力,确定了不同风速情况下所能引起的底泥悬浮量。计算结果发现,上述何种风向情况下,能产生悬浮的临界风速大约在5-6m/s,当风速大于临界风速时,悬浮量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加;若风速达到20m/s时,所能引起的最大悬浮量约为2.75亿m^3。 相似文献
9.
太湖THS孔现代沉积物137Cs和210Pb的分布及计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太湖THS沉积物柱状岩心中存在3个明显的137Cs蓄积峰,高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对应的137Cs蓄积峰向表层迁移的一个可能的原因。利用137Cs核素1963年和1975年对应的蓄积峰计算出沉积速率为0.34 cm/a。利用137Cs核素1963年对应的蓄积峰进行校正,采用210Pb计年的CRS模式获得不同时段的沉积速率,发现在80年代末沉积物堆积通量最高,达到0.6 g/(cm2.a)。两种计年方法的结合有助于认识沉积速率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