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完全免费 | 90篇 |
专业分类
海洋学 | 170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南海上升流研究概述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本文对近40a来南海上升流研究结果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了南海北部陆架区上升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消长和形成机制等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上升沈是整个南海北部陆架区夏季的普遍现象,具有南海海盆的空间尺度.引起南海北部陆架区夏季上升流存在的动力因素是盛行的西南季风.该上升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一的,海南岛东北和闽、粤边界海域是上升流中心区;台湾浅滩周围的上升流呈多元结构,各上升流区海水的理化性质存在看明显差异;在粤东,上升流的影响可达沿海港湾内部,并支配看这些港湾的夏季水文条件.南海除了在其北部陆架区存在看夏季上升流外,夏季在越南东部沿岸和冬季在吕宋岛沿岸均存在看上升流。 相似文献
2.
海湾河口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形态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讨论了河口海湾沉积物重金属的研究方法、重金属的时空分布以及重金属含量随沉积物粒度大小的变化;介绍了沉积物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形态研究方法以及形态研究的意义;对我国今后的沉积物重金属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1年4月-2002年4月,利用生态学方法对粤东柘林湾浮游动物进行的周年调查结果表明,粤东柘林湾浮游动物有桡足类34属60种,枝角类3属3种,及端足类、磷虾、糠虾、多毛类、毛颚类、被囊类、水母和各种浮游幼体虫.浮游动物的群落构成小型化趋势明显,因为体长不足0.6 mm的小型优势种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和鸟喙尖头(氵蚤)(Penilia avirostris)在浮游动物总个体数中所占比例合计高达57.1 %.浮游动物的种类数、总个体数和生物量的平面分布模式大体相似,即湾外大于湾内,外侧大于内侧,东部大于西部.总个体数与生物量的周年变化曲线与水温的变化趋势非常相似,高峰位于高温季节的8-9月,低谷位于冬季2月.调查期间柘林湾浮游动物非常丰富,年均总个体数达15.8×103 ind/m3,生物量达227.8mg*dW/m3.在单一调查年度内,浮游动物丰度与水温、浮游植物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不同年份,浮游动物丰度与浮游植物密度则表现为负相关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南海混合层年循环特征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通过分析Levitus1994版气候平均温盐资料,得到南海混合层的时空分布特征,剖析了混合层浓度及其内部温度的季节变化规律。资料分析表明:季风通风流场调整对南海混合层的时空分布着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但通过海洋表层Ekman效应来影响混合层深度,而且还通过大尺度环流造成的幅散或辐合来限制或促进混合层深度的发展。研究发现混合层深度与混合层内温度存在着如下关系:夏季最大混合层的形成是28℃等温线与混合层底达到相互贴合的过程;冬季最大混合层的形成是28℃水体完全消失并且等温度线与混合层达到相交最多、相交最为垂直的过程,这时对应着冬季南海北部温跃层的通风;大于或等于28℃的水体总是位于混合层以内。 相似文献
5.
1 引言
浮游植物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初级生产过程是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础,它启动了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支持着大量的渔业生产量.不仅如此,通过复杂的反馈机制,这一过程还对全球气候变化系统产生深远影响.沿岸海域只占全球海洋面积的8%,但却提供了26%的全球生物生产量和2/3到3/4的世界渔业产量.因此,许多重大的国际研究计划,如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GLOBEC)等,都将近海浮游植物研究作为非常重要的课题.微型(2-20μm)和微微型(0.2~2μm)浮游植物是浮游植物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近的研究表明,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总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贡献高达60%~80%,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微食物环的起点,微微型和部分微型浮游植物被原生动物(如鞭毛虫或纤毛虫)摄食后进入微食物环;而小型浮游植物则通过浮游动物(如桡足类)的摄食进入经典食物链,由此可见,不同粒级浮游植物被摄食的对象不同,参与的碳循环途径亦不同,为此,查明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粒级结构及时空分布对于认识该海域生态系统动力过程及其微食物环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对海域生物资源开发亦有指导作用.东海、黄海是我国重要的边缘海,我国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以来,开展了该海区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研究,基本查清了该海域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子,但从分粒级角度研究东海、黄海整体海区浮游植物生物量时空分布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6.
华南中生代岩相变化及海相地层时空分布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华南中生代地层时代、岩性、岩相对比关系,重点综述了中生代海相地层的时空分布特征。受所处构造部位的控制,华南中生代岩相时空变化总体上可分为3个区:东区(闽西南-粤东-粤北-粤中)、中区(粤西-桂东)、西区(滇西-滇东南)。中区在早三叠世以后完全隆升成陆,仅局部有山间盆地碎屑沉积。海相地层集中于东西两区,但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海侵时间在东区为早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和早白垩世,西区为中三叠世和中侏罗世;海侵方向在东区来自东南,西区则为中特提斯滇缅海的-部分。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粤东海盆发育厚达5000m的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可能向南延伸到台西南盆地和南沙群岛东部,但它与南海西部围区的同时代海盆并不直接相通。 相似文献
7.
2001年5月—2002年5月在粤东大规模增养殖区柘林湾及湾外附近海域布设19个测站,对大量营养盐及相关的理化、生物因子进行每月一次的周年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大量营养盐的平面分布呈由湾内向湾外、近岸向离岸递减的基本格局,而湾内则表现为西部高于东部的趋势。与外界水体的交换能力、周边地区的陆源排污及湾内海水增养殖业的结构是决定拓林湾营养盐平面分布格局的3个主要因素。调查海域溶解性无机氮、磷、硅的年平均值分别为25.92、1.07和37.61μmool/L,与上一周年调查相比,氮的含量略有上升,而磷、硅的含量分别下降了45.1%和37.0%。调查海区无机营养盐的周年变化基本上表现为单峰型。受2001—2002年度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2002年春季海区的地表径流明显减少,盐度显著升高,由此造成了海区无机营养盐在这一期间的显著低值,这应是海区磷、硅含量比上一周年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从上一周年的氮限制转变成本周年的磷限制(85.0%),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磷含量显著下降的原因,也可能是海区富氮趋势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渤海海冰工程设计特征参数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以我国30余年渤海海冰分布、生消规律的调查研究和近10年来海冰物理和力学性质、海冰工程设计参数等应用研究成果为基础,归纳了渤海海冰的基本特点,统计出渤海沿岸海洋站及海上海冰的冰期、冰量、冰厚等时空分布特征值,结合国内外海冰物理和力学试验研究结果,总结出渤海海冰物理和力学设计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9.
1997年8月、1998年2~3月和1998年8月,调查分析了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平面、垂直、总日和季节)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的平面分布不均匀,各类群具有不同的密集区,并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垂直分布存在6种模式,以标准单峰和弱单峰为主,分布类型的多样化是由于微微型浮游植物固有的垂直分布模式和研究海域复杂的地形及水动力(如跃层等)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微微型浮游植物的丰度存在明显的随时间变化现象;在季节变化方面,各类群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平面分布的重要因子,而光辐照度、温盐跃层是影响垂直分布的重要因子,微微型浮游植物不同类群在时空分布上存在“位移”现象,此与不同类群对温度敏感性不同、对光的利用能力不同以及生存空间的互补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收集了研究区近20年以来的陆地卫星影像,结合以往实地调查资料,探讨了九段沙湿地优势植被群落多光谱遥感的分类方法,并对分类结果进行了现场校核,得出(1)多光谱遥感数据能够区分海三棱藨草与芦苇、互花米草植被群落;(2)季相变化的多光谱遥感数据可进一步区分芦苇与互花米草。分析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九段沙草滩及优势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基本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至1999年的自然演替阶段,2000年至今的人工干预阶段。结果表明(1)自然演替阶段。0m以上潮滩面积自然淤涨平均每年3.6km2;草滩平均每年增长1.2km2;芦苇仅出现于上沙的中部(除中沙1997年人工种植芦苇和互花米草外),其余均为海三棱藨草并占整体植被的80%以上,湿地自然演替速度相对较慢。(2)人工干预阶段。0m以上潮滩面积自然淤涨平均每年8.2km2,比自然淤涨速度快一倍以上;草滩平均每年增长7.86km2,增长速度远超过自然演替阶段;中沙人工引种的芦苇和互花米草群落扩散迅速,其覆盖占中下沙草滩的53.70%,其中互花米草扩散速度远快于芦苇,在中、下沙上占据了优势地位,而先锋植被海三棱藨草所占比例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