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观察了曼氏无针乌贼的繁殖习性,比较了不同产卵附着物的附卵效果,选择典型产卵场(中街山列岛海区)进行附着物的调查。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有较高等复杂的性行为,有显著的求偶、争偶及雌雄搏斗现象,乌贼交配对其它乌贼交配有诱导作用;乌贼对附卵基有严格选择,没有充足适宜的附卵基,不仅使乌贼产卵时间延迟、数量减少,而且易被水流冲散、沉入底部致受精卵大量死亡,是影响乌贼繁衍的重要因素;附卵基附卵效果依次为聚乙烯(PE)绳、聚丙烯(PP)绳、钢筋、竹子、木头,颜色依次为黑色、蓝色、红色、黄色,形状依次为圆柱体、正三棱柱体、正长方体、扁长方体,粗度以直径0.25—0.50cm为宜,此外附卵基间应有适当空隙;目前,中街山列岛海区柳珊瑚(Plexaauraa sp.)生物量为0.15—0.64棵/m2,平均生物量为0.32棵/m2,资源数量趋于恢复,但远不能适应乌贼资源修复需要。增殖放流试验表明,修复乌贼资源的可能性很大,但在加大增殖放流工作的同时,必须尽快开展产卵场生态环境修复尤其是产卵附着物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3.
火枪乌贼L加壮mbeka)1曼氏无针乌贼s如山hmailunT)17i和双像耳乌贼(&加o山b。Shata)属头足纲,都是我国的经济软体动物'。它们在渤海食物链中分别占有一定的位置。关于它们的食性,尚未见有专题报道。本文根据多年收集的样品,对它的食性作一初步分析。1材料和方法通过胃内食物分析方法,来揭示三种头足类的食性特征。所用的910个头足类标本,计有火枪乌贼(眼长30一96一)653个(空胃649%)、曼氏无针乌贼(34一95一)49个(37%)和双呼耳乌贼门~18一)208个(837%),系1983一1996年间通过渤海拖网调查和沿岸取样获得的。这些… 相似文献
4.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野生及养殖群体的生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常抗美 吴常文 吕振明 朱爱意 张建设 CHANG Kang-Mei WU Chang-Wen Lü Zhen-Ming ZHU Ai-Yi ZHANG Jian-She 《海洋与湖沼》2008,39(2):145-151
采用生化测定法,对野生及养殖曼氏无针乌贼肌肉的生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可能的产生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就常规生化组分而言,野生与养殖曼氏无针乌贼碳水化合物和粗脂肪含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水分、粗蛋白等含量上则有显著差别(P<0.05),养殖群体含有较高的蛋白和较低的水分含量。就氨基酸组成而言,野生与养殖曼氏无针乌贼均含18种主要氨基酸,但在含量上养殖群体绝大多数氨基酸均显著高于野生群体(P<0.05)。在脂肪酸组成上,养殖群体较野生群体少一种脂肪酸(十五碳酸C15:0),而在含量上绝大部分脂肪酸与野生群体无显著差别(P>0.05)。该结果说明现阶段的人工驯养并未使曼氏无针乌贼品质下降,养殖群体完全可代替野生群体,成为人类理想的保健食品。养殖群体部分生化指标的变化可能与人工驯养条件下的饵料组成的优质化和单一化及生活环境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华南沿海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表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软体部 (腕式、胴体长与宽等 )测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华南沿海曼氏无针乌贼 Sepiel-la maindroni4个自然群体进行了形态学研究 ,结果发现腕式不完全一致。繁殖群体中 ,雌性平均体重明显高于雄性 ,4对腕明显短于对应的雄性腕长。对角质颚的上颚观察和测量的结果为 :头盖长 a、冠部长 b、吻长 c、翼状部长 e以及吻端至翼状部下端的距离 g随体重、胴体长的增长而呈明显的线性增长趋势 ;b/a可以作为一种遗传标记 ,区分不同种群。对莆田、南澳和湛江 3群体的齿舌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未发现齿舌在群体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精子形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曼氏无针乌贼精子形成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精细胞形成初期,细胞核圆形,染色质小团块状,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粒等细胞器分散在细胞质中.随后精细胞形态发生了一系列变化:(1)核内染色质凝集经颗粒化、细纤维化及粗纤维化,最终形成高电子密度的均质结构;(2)核形由圆形或椭圆形,变成长椭圆形,再拉长成长柱状纺锤形,核后端侧部内陷形成核后窝,"9 2"轴丝结构由此形成;(3)高尔基囊泡积累电子致密物,融合发育成顶体囊,并逐渐演变成n形顶体;(4)线粒体逐渐向核后端移动,形成精子尾部中段的线粒体spur. 相似文献
7.
采用常规生物学方法和统计回归分析, 研究了养殖曼氏无针乌贼卵巢成熟系数(GSI)的变化规律和个体生殖力与其主要形态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曼氏无针乌贼春苗 100 日龄时GSI达到最高(12.2%±3.25%), 秋苗 140 日龄时 GSI 达到最高(13.7%±3.69%)。曼氏无针乌贼秋苗的体质量相对生殖力(FW)极显著高于春苗 FW (P<0.01), F、Fa 和 FL 与胴长(ML)、体质量(W)、净体质量(Wn)和卵巢质量(Wo)呈幂函数或指数函数关系(P<0.01)。FW 与 ML 呈线性相关(P<0.01)。GSI 只对 Fa有影响(P>0.05); 生殖力与肥满度(CF)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ML 是影响曼氏无针乌贼怀卵量的最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采用24条随机引物对曼氏无针乌贼1个野生群体和5代养殖群体共120个个体(每个群体20个个体)进行了RAPD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扩增出119个位点,片段大小为400-2800bp,平均每条引物的扩增带数为4.96条。各群体的多态位点数19-24个不等,多态位点比例为13.33%-20.16%,Shannon指数为0.0768-0.1018。6个群体的平均杂合度为0.0825-0.1231,期望杂合度为0.1325-0.1524,平均杂合子偏离指数均为负值,表明存在杂合子缺失的现象。乌贼6个群体遗传分化系数FST值在0.0188-0.2436,其中最大出现在野生群体和第5代养殖群体之间。表明6个群体间遗传分化已基本处于遗传分化中等的范围内,而野生群体和第5代养殖群体之间已接近中等分化的底线。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6个群体的遗传变异中有29.34%是由不同群体间的基因差异造成的。而如果将养殖后的5代群体作为一个总的群体,养殖群体内部有19.38%是由群体间的差异造成的。由此可见,养殖后的曼氏无针乌贼群体相比野生群体多样性指数有所降低,且随着养殖时间的增长养殖群体内部开始出现分化。 相似文献
9.
10.
养殖条件下的性早熟、个体小型化是影响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的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为探讨养殖条件下曼氏无针乌贼性早熟的可能因素, 本文探讨了3 种不同光照周期(23D: 1L;12D: 12L; 1D: 23L)对其繁殖性能及个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光照周期对曼氏无针乌贼的繁殖性能总体影响不大, 除长光照周期(1D:23L)下, 睾酮(T)、雌二醇(E2)等激素水平有较显著的降低外(P<0.05), 光照对乌贼繁殖时间、性腺重及性腺发育指数等指标均无明显影响。但光照周期对曼氏无针乌贼生长却有明显影响, 在胴长、体重、瞬时生长率(IGR)及肥满度等生长指标上均呈现出短光照组>中光照组>长光照的趋势。短光照组雌乌贼在体重、瞬时生长率和肥满度, 雄乌贼在胴长等指标上, 均显著优于长光照组(P<0.05)。该结果表明光照周期可作为影响曼氏无针乌贼生长性能的重要因素, 在今后的养殖条件优化中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