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完全免费 | 78篇 |
专业分类
海洋学 | 18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环境污染中所说的重金属主要是指汞、镉、铅、铬和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 ,以及Mn、Mo、Ni、Cu、Co、Sn等元素[4]。对于富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 ,已有多种方法进行处理 ,如中和凝聚沉淀法、高分子重金属捕集剂法、硫化物沉淀法及铁氧体法等。这些治理方法总的来说可分为两类 :(1)使重金属转变成不溶化合物 ,这一类方法应用较广 ,但回收重金属较复杂 ,运行费用高。(2)废水中的重金属在不改变其形态的条件下进行浓缩分离 ,这一类方法易于回收重金属 ,但技术要求较高 ,得到的浓缩产物大部分难以回收 ,需再进行无害化… 相似文献
2.
3.
4.
5.
于1996年1-6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对微藻培育系统抗弧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3011、三角褐指藻2038、扁藻1040及小球藻1061等4种饵料微藻中与藻共存细菌单菌株及群落均无限制弧菌生长作用;各培养时期除菌微藻3011不能限制弧菌生长;除菌微藻2038具有微弱限制弧菌生长能力,处于生长指数后期时作用相对较强,与藻共存细菌群落回加除菌微藻3011及2038,则恢复排斥弧菌能力,细菌先于弧菌加入时(如先加入3d)排斥能力显现较快,反之则较慢。另外还发现,除菌藻2038代谢产物(0.65μm 滤膜过滤获得)无限制弧菌生长能力,4种饵料微藻(自然藻-菌混和体)代谢产物(0.2及0.65μm滤膜过滤获得)无限制弧菌生长作用。因此,微藻培育系统抗弧菌机理可归结为:以微藻为基础的微小生物群落因优先占有生态空间而对弧菌菌群具有排它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9年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海冰边缘区的三次考察数据,研究了北冰洋海冰边缘区的温度和盐度结构。将海冰边缘区分为机制不同的两大类,一类是暖水海冰边缘区,主要热源是外部暖水进入海冰边缘区携带的热量;另一类是冷水海冰边缘区,主要热源是太阳辐射加热。文中主要对冷水海冰边缘区进行了研究。虽然两个冷水海冰边缘区(R区与T区)温度结构不尽相同,但都存在表层以下水体中的温度极大值现象,R区的温度极大值位于20m左右,T区的位于40—50m左右的深度,可以认为是海冰边缘区的典型温度特征。作者认为,次表层暖水的热源是太阳辐射的直接加热,为此,建立了太阳加热引起海水次表层增暖的物理模型和简单的数学模型,获得了冰下海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增暖的解析解。结果表明,部分太阳辐射能穿过海冰加热冰下海水,加热之初温度的极大值出现在近表层,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温极大值的位置向下移动,最终可以达到40m左右,证明了仅仅依靠太阳的短波辐射就可以形成中间暖的水层。文中阐明,开阔海水更多的是上混合层和跃层结构,冰下海水主要是次表层暖水结构;冷水海冰边缘区的海水主要带有冰下海水的特征。由于次表层暖水的形成与海冰厚度关系很大,近十几年北冰洋海冰厚度的显著减少势必加强次表层暖水,可能是北冰洋增暖的又一个重要现象,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意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9.
绿潮是世界性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自2007年以来,浒苔绿潮已肆虐黄海近岸海域达10年之久,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严重社会影响,成为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焦点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围绕黄海绿潮起源与发生原因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科学认知。本文综述了关于黄海绿潮起源与发生过程、浒苔的关键生物学特征以及绿潮暴发的环境驱动机制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绿潮发生机制研究中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绿潮减灾防灾技术上的不足,并提出了研究展望。同时,对近期启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浒苔绿潮形成机理与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的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重金属污染是近年渔业环境污染的公害之一,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释放进入水体而造成污染,浓度严重超标的一些重金属离子对鱼类有毒害作用,常常扰乱鱼类的正常生命活动,引起鱼类的中毒和死亡。由于重金属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呈现较为复杂的形态和相对较高的活性,以及对鱼类较强的毒性和鱼类承受重金属毒害的机理复杂性,有关重金属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形态、分布、转化和毒害机理等还未真正弄清,多数重金属对鱼类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集中在毒性研究方面。作者扼要综述重金属对鱼类毒性效应及其分子机理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