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完全免费   8篇
  海洋学   18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福建南海海岛周围海域的化学耗氧量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清海 《海洋通报》1998,17(5):40-45
根据福建省1990年海岛调查资料对福建澳岛海岛周围海域的化学耗氧量分布作了探讨,结果表明,海岛周围海域的环境质量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在某些局部地区,已受到了不同程度污染,化学耗氧量(COD)有少数海域超标。  相似文献
2.
海口湾的溶解氧及海水水质指标限制值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春华 《海洋学报》2006,28(2):146-150
海水溶解氧对海洋生物的生存、生长和发育相当重要,与生物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含量变化是反映生物生长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污染监测的重要指标.海口湾是海南省的重点海域,1989年以来,陈春华等对海口湾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6],本论文就海口湾的溶解氧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发现了溶解氧水质标准限制值存在的问题.每年在该湾布设10余个站点进行污染监测,有必要对海口湾近7年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3.
大生活用海水水质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雨山  王静  成玉  单科  姜天翔 《海洋技术》2005,24(3):124-127
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海水直接利用技术作为重要的开源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生活用海水技术是海水直接利用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代替沿海地区35%左右的生活用水.近年来,随着大生活用海水技术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大生活用海水水质标准》.论文对大生活用海水的浊度、色度、BOD5、氨氮含量、合成洗涤剂含量、溶解氧含量、大肠菌群数、悬浮性固体等指标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大生活用海水水质标准建议.  相似文献
4.
三亚湾海域水质现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9年夏季三亚湾海域水质监测结果,在对各水质参数进行污染指数计算的基础上,应用水质综合评价模式,对该海域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1)受河口和港口高浓度测值的影响,三亚湾海域水质呈现轻度污染状态,河口水质已被严重污染;(2)除溶解氧和重金属Pb外,该海域其它水质参数均未超出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5.
海洋环境管理中几个技术问题及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我国海洋环境技术管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海水水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优先污染物的取舍规则;预防为主原则执行标准的划分等。介绍了一套海洋环境技术管理污染评价程序,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环境技术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6.
我国氨氮海水质量基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磊  张娟  闫振广  刘征涛 《海洋学报》2016,38(4):109-119
我国现行的氨氮海水质量标准参照国外基准与标准制定,未考虑是否能够有效保护中国海洋物种,科学性欠缺。对我国海水氨氮质量基准进行研究,采用美国EPA推荐的物种敏感度排序(SSR)技术,结合美国海水氨氮水质基准数学模型,搜集利用我国15种海水水生生物的非离子氨毒性数据,根据非离子氨氮和总氨氮转换公式,得出水体在不同pH值、温度和盐度条件下的总氨氮水质基准在pH为7.0~9.0、温度为0~30℃的范围内,盐度为10时,基准最大浓度(CMC)和基准连续浓度(CCC)的范围分别为0.089~57.141mg/L与0.007~4.365mg/L;盐度为20时,CMC和CCC的范围分别为0.092~61.152mg/L与0.007~4.671mg/L;盐度为30时,CMC和CCC的范围分别为0.095~65.446mg/L与0.007~4.999mg/L;3个环境因子,对CCC和CMC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pH、温度、盐度。相对于美国,我国急性基准的取值区间收缩了5倍,慢性基准的取值区间收缩了10倍。研究结果认为,现行的非离子氨数值应修正为0.007mg/L才能有效保护我国海洋生物,同时建议使用总氨氮的基准来管理海水中氨氮变化。为修订我国氨氮海水质量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1986年4、7和10月的胶州湾水域调查资料,通过对有机农药HCH在胶州湾水域的分布、来源和季节变化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HCH含量在整个胶州湾水域都非常低,在这1 a中都〈0.100μg/L,在胶州湾水域HCH含量都优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水质在HCH含量方面更加清洁;水体中HCH的表层含量已经没有季节变化,这表明在胶州湾周围,雨量、地表径流和河流的大小变化对HCH含量变化没有重要影响。在水体中HCH含量的垂直分布表明:水体中表层与底层HCH的水平分布状况不一致,只有HCH的表、底层含量相接近。自从1983年禁用HCH后,水体中HCH的含量全部达到一类海水的水质标准,在1985年以后,水体中HCH的含量都是优于一类海水的水质标准。因此,国家制定的海水水质标准在HCH含量方面需要修改,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8.
林辉  张元标 《台湾海峡》2008,27(2):214-220
由于厦门西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周边城市规模扩大和经济发展,使得厦门西海域承受沉重的环境负载.本文根据厦门西海域功能特点,以及在对厦门西海域水质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西海域对主要排海污染物的环境承载力.西海域无机氮和无机磷平均含量基本符合四类或超四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西海域已无无机氮和无机磷承栽能力;西海域化学耗氧量、重金属(铜、铅、镉、汞和砷)和油类还存在相当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9.
金希 《海洋世界》2012,(7):12-13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2011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加强了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与风险防范。各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共完成了全海域约8000个站位  相似文献
10.
6月25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1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2011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共完成了全海域约8000个站位的监测工作,获得各类海洋环境监测数据240余万个。结果显示,2011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但近岸海域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公报》显示,2011年,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海洋沉积物质量良好,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基本稳定。海洋赤潮和绿潮灾害有所减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