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完全免费 | 60篇 |
专业分类
海洋学 | 136篇 |
出版年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冲绳海槽中段沉积地球化学分区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通过对冲绳海槽中段表层沉积物51个样品的30个元素的地球数据的R型因子分析计算,确定了以8个因子为代表的元素组合,在综合、对比因子得分的基础上,把研究区分为10个组合区。根据元素组合的成因专属性,把研究区分为火山源区,热液源区,陆泊、生物源和自生源区。 相似文献
2.
3.
沉积矿物学在陆缘海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沉积矿物学是进行环境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矿物在表生环境下的物理、化学行为的研究是正确理解和获取一些重要的替代性环境指标的基础,它可为认识近代地质过程、地表气候过程和海洋环境过程提供定性和定量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矿物学注重于以沉积矿物为指示,研究气候、物质来源、扩散路径和运移方向以及沉积环境等相关内容,并与地球化学相结合,解释区域性环境变化,乃至全球性环境演变等问题,取得了重要进展。对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提出了5项环境示踪的沉积矿物学指标,即:用矿物组合、重矿物含量、磁铁矿、角闪石、长石等矿物示踪物源和物流;用矿物组合、高岭石、伊利石、方解石等指示古气候;用重矿物含量、石英特征等反映水动力条件;用海绿石、自生黄铁矿、铁锰氧化物等揭示氧化-还原环境;用火山玻璃、玄武闪石、蒙脱石等示踪火山和热液活动。但应用沉积矿物学示踪环境,必须运用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4.
南沙群岛海域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测定了南沙群岛海域3个站位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REE)和过渡金属元素的含量,讨论了沉积物中REE水平及深度分布的变化特征,以特征金属元素为指标对3个站位进行了沉积区划分,同时对REE与10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站分别为近大陆架残留沉积区、大陆坡深海沉积区和碳酸盐沉积区,各站REE含量存在较大差别,但分布模式相似,均为轻稀土富集型和Eu负异常,每个站各层REE分布模式线几乎重合;3个站沉积物中REE都与Ti、Zr有很好的相关性,与其它金属元素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表明3个站沉积物物源主要为陆源上地壳物质。结合测年资料,认为该海域3个站全新世以来沉积物物源变化很小,沉积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5.
黄河物源碎屑沉积物的重矿物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对取自黄河口附近的黄河干道和分流河道、河口潮间带及水下三角洲不同地貌沉积环境的149个表层样品进行了碎屑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近代黄河物源碎屑沉积物与长江物源相比,具有云母-普通角闪石-绿帘石组合,富含云母类矿物,但不同环境的矿物组成由于沉积动力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变化,以黑云母/白云母和磁铁矿/钛铁矿比值高以及绿帘石/榍石和闪石类/辉石类比值低为特征。 相似文献
6.
锶同位素作为物源示踪剂和计时器在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南海东部海域沉积物中非碳酸盐相物质由慢源型火山物质和陆源硅铝物质组成,两者呈互为消长关系,由北向南陆源物质逐渐减少而慢源物质逐渐增多,海盆内发育的火山喷发是慢源型物质的主要来源,陆源物质主要是中国大陆碎屑物质经台湾海峡进入南海,南海东部海域非碳酸盐相沉积物~(87)Sr/~(86)Sr比值分布特点是:(1)陆架和陆坡边缘沉积物中~(87)Sr/~(86)Sr比值高(0.718 994),向东至深海盆东部边缘逐渐降低(0.713 545);(2)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周围海区~(87)Sr/~(86)Sr比值小(0.709 232);(3)台湾海峡南部~(87)Sr/~(86)Sr比值(0.717 940)接近地壳平均值,黄岩岛附近~(87)Sr/~(86)Sr比值(0.704 241),与幔源物质的锶同位素组成一致,这种分布规律说明中国大陆物质对南海东部海域沉积物的贡献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减小,对幔源基性岩组分和陆源硅铝质组分计算得出,东沙群岛以东、黄岩岛以北海区沉积物中陆源硅铝质组分平均含量为87%,台湾省南部基性岩组分含量不到10%,黄岩岛周围基性岩组分含量接近50%,来自台湾海峡的陆源物流向南一直延伸到17°N左右。幔源基性岩组分和陆源硅铝质组分理论计算值与区内沉积物中火山碎屑、陆源碎屑实际分布相一致#0; 相似文献
7.
东海陆架晚第四纪沉积物化学成分及物源示踪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东海陆架EA1孔和EA5孔沉积物化学成分变化范围较大。与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相比,钻孔沉积物的Si,Al,Mg,Mn,Ti,P,Ba,Zr,Co,Ni,Cu,Zn,Cr明显偏高,而Fe,Na,Ca,Sr,Li,U明显偏低,与全球大陆地壳化学组成相比,钻孔沉积物的Si,Li,Rb,Ba,Th,Zr,Hf,Cu,Zn,Pb偏高,而Al,Na,Ca,Mg,Fe,Mn,Ti,P,Sr,U,Co,Ni,V,Cr偏低,钻孔沉积物的化学成分在垂向上具有明显变化,主要受岩性和沉积环境的控制,钻孔沉积物中元素的富集因子(EF)均小于10,接近于1,表明钻孔沉积物主要来自大陆地壳,一些元素因分异或外来物质加入而富集,一些元素则因分异带出而亏损,钻孔沉积物源区的DF值判别表明,钻孔沉积物与现代黄河,长江沉积物均有亲缘关系,可能是在末次冰期最盛期,由于气候带南移,干旱区域扩大,在古长江搬运沉积物中类似现今黄河沉积物的干旱组分明显增加,从而导致了地球化学示踪结果的长江与黄河双重性,或者说古气候的变化导致了古长江搬运物质成分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冲绳海槽DGKS9603孔柱样高密度取样,提取样品中小于2μm的黏土粒级组分,利用ICP-AES进行常、微量元素含量分析后,再经多种方法处理数据,发现该孔沉积物物源时段分明:距今45~43ka以生物源作用为主,距今43~41ka以火山作用为主,距今41.0~11.2ka以陆源作用为主,距今11.2~0.0ka以生物源作用为主.元素和氧化物含量的垂向变化主要受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影响.DGKS9603孔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清晰地记录了E3,YD,H1,LGM,H2,H3,H5七次变冷事件,并表明该孔很可能受到了A,B,C三次火山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南海北部陆坡海洋沉积物稀土元素及物源和成岩环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通过对0DP184航次1146站位海底岩心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及其配分模式的研究,确立了其分配规律,即相对富集轻稀土,Eu亏损等,并且与东海大陆架及中国黄土的稀土分布模式相似,表明本区沉积物物源主要来自陆源,是大陆岩石分化过程的产物。对富集因子的研究也证明了沉积物主要来自陆源。δCe的弱负异常值与∑REE和δEu值一样,主要受陆源源区气候环境变化控制,而与海水关系不大。稀土元素与生物作用基本无关,可能主要是赋存于陆源碎屑矿物的晶格中。通过对岩心沉积物间隙水成分的研究,表明成岩环境主要为还原环境。68m(mcd)以上主要为硫酸盐的还原作用,68m以下主要为甲烷的生物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