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0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完全免费 | 262篇 |
专业分类
海洋学 | 61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31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3 毫秒
1.
1998年7月3-8日胶州湾女增养残海域发生一次中肋骨条藻(Skketonemacostatum)赤潮,对该次赤潮生消全过程环境因子变化的监测分析表明,该养殖海域表层水体解态无机氮,无机磷,可溶性铁和锰含量高,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必需的营养基础,6月30日-7月1日较强的降雨过程使不体在以后两天中形成了高温,低盐,富营养的环境,有利于中肋骨条藻快速增殖拉导致了赤潮的爆发,7月3-8日天气持续的高温和静风使赤潮得以维持,随后磷,硅的耗尽使赤潮逐步走向消亡,应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赤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本次赤潮的重要环境因子有:盐度,水温,硅酸盐,磷酸盐。 相似文献
2.
3.
1997年11月底和12月19 ̄25日对同年11月中我晨至12月底发生于广东饶平 和枯林湾及南澳岛周围海域的大规模赤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其危害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此次赤潮的原因生物是棕囊藻Phaeocystis pouchetii。这种赤潮生物在其生活史中有游泳单细胞和群体胶质囊2个生活阶段。游泳单细胞为球形或卵圆形,大小为6.0 ̄7.2μm,有2根不等长的鞭毛和1根定鞭丝。嫩体胶质囊为球形或近球 相似文献
4.
大亚湾海区营养盐的变化及富营养化研究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2
根据1999年1月(冬),4月(春),7月(夏)和10月(秋)4个季节对大亚湾海区的监测,选用一种新分类分级的营养化评价模式,评价了大亚湾海区的富营养水平;根据历史资料,分析了大亚湾海区近十多年来氮,磷营养盐的变化趋势,并与中国沿海几个海湾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区冬,春、夏三季的水质属贫营养水平,秋季有个别站位水质属磷限制中度营养水平和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水平,大亚湾海区水中总溶解无机氮(TIN)呈逐年增加趋势,而磷酸盐(PO4-P)则呈逐年下降趋势,在中国沿海几个海湾中,大亚湾水中营养盐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5.
对1998年8月中旬至9月中旬烟台四十里湾发生的大规模赤潮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赤潮发生面积约为100km^2,其原因种为红色裸甲藻Gymnodinium sanguineum,密度高达1560ind/ml,是我国首次记录的由该种生物引起的规模赤潮。大量衰亡赤潮生物的分解消耗水体的溶解氧,引起下层水体严重缺氧,导致养殖的扇贝大批死亡。赤潮的成因主要是大量陆源有机物、营养盐类的排入和大规模贝类筏式养殖的自身污染,为赤潮生物的暴发性增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适宜的水文气象条件亦为赤潮的发生提供良好的物理环境。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海洋生态学资料并结合卫星遥感、渔场及赤潮等资料,发现长江口和杭州湾及其毗邻海域生物生产力的锋面,在离长江口门和杭州湾口约100km的长江冲淡水中部海域出现蓝细菌丰度、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以及浮游动物的最大值,该锋面的存在和位置被水色遥感所确认.光和营养盐在此呈现最佳的权衡.在该锋区悬浮体浓度小于5mg/dm^3,盐度为25~30.在该锋面的西侧高的悬浮体浓度造成了浮游植物的光限制,其东侧距长江口和杭州湾口较远,陆源营养盐被稀释,加之浮游植物的消耗,造成了营养盐的限制.夏季水体的层化,增强了水体的垂直稳定,使这种分布格局更加显著.由于细菌多附着在悬浮颗粒物的表面,细菌丰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近口门区的最大浊度带,在向外海方向随着悬浮体的沉降细菌丰度迅速降低.在生物生产力锋面,浮游植物的旺发导致水体跃层之上高溶解氧浓度和低营养盐浓度,尤其是PO4被耗尽,同时浮游动物饵料的丰富,造成浮游动物旺发;由于蓝细菌的快速增殖,其流式细胞测定的细胞粒径变小.生物生产力锋面的出现产生了显著的生态学效应,一方面造成某些经济鱼类产卵和索饵场的形成,例如鲐够鱼、马鲛鱼等;另一方面造成赤潮多发区和底层水缺氧区. 相似文献
7.
8.
从长江口1990年6月的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营养盐含量变化可见,由于潮汐的作用,观测水域各营养盐要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周日波动特征,其中,NO3-N在一个潮周期内变化幅度可达1倍以上。赤潮发生时表层水体NO3-N,PO4-P和SiO3-Si值都呈下降趋势,降幅最大的PO4-P达3倍上;N/P值则急剧上升,峰值为450。随着赤潮肖亡,NO3-N,NO2-N和SiO3-Si浓度很快恢复正常,N 相似文献
9.
利用大亚湾现场调查和室内模拟数据,以及大亚湾生态网络1997~1998年8个航次的现场调查资料,采用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的方法评价大亚湾海域富营养化水平,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除部分养殖海区为中营养状态外,大部分为贫营养状态;溶解态的无机磷和硅在过去10a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溶解态的无机氮、溶解氧和叶绿素a则上升;浮游植物生长由过去认为由氮控制转变为现在由磷控制.分析了养殖海区底层海水、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含量及其化学形态.估算了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扩散通量,NH4+,NO2-,NO3-,HPO24-,H4SiO4平均通量分别为302.0,-0.06,-1.82,2.53,47.96μmol/(m2@d).室内模拟了天然海水体系表层沉积物营养盐的吸附-解吸及其磷酸盐在沉积物上的吸附等温线.论述了大亚湾海域营养盐与赤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日使用长江口海域生态围隔的试验数据,建立了长江口海域六分量赤潮生态动力学模型,并用海上实测数据进行了检验。进而详细讨论了营养盐及光照强度对赤潮形成的。结果表明,此次海洋生态围隔试验加入营养盐无机磷所达到的浓度对于诱发该赤潮过程是适宜的。随着初始浓度的降以一定程度便不再影响叶绿素浓度分布。当光照为原光照强度的50%时,叶绿素浓度最高可达35μg/L。长江口海发生我机氮和无我营养盐浓度阈值分别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