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1篇
地球物理   20篇
海洋学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肢体拍打联合中药热熨对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 例长期卧床的DVT高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法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肢体拍打联合中药热熨。干预2周后比较2组下肢DVT发生情况,下肢麻木、肿胀、疼痛、皮色(皮温)改变的发生情况,以及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结果:DVT发生率观察组为4.00%(2/50),低于对照组的14.00%(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下肢麻木、肿胀、疼痛及皮色(皮温)改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肢体拍打联合中药热熨能够有效地改善下肢麻木、肿胀、疼痛、皮色(皮温)改变等情况,降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减少DVT 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联合下肢动脉CT成像中两种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对比剂剂量的影响。方法:搜集临床上怀疑腹主-下肢动脉疾病行CT血管成像(CTA)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组,对比剂(350 mg I/m L),A组: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58.53±9.39)岁,平均体质量(67.86±11.65)kg,平均扫描范围(124.65±8.28)cm。B组:男17例,女8例,平均年龄(60.87±9.76)岁,平均体质量(66.23±12.42)kg,平均扫描范围(122.59±9.12)cm。A组注射流率4 m L/s,对比剂用量1.5 m L/kg。B组第1期5 m L/s注射20 m L,第2期3 m L/s注射剩余量;B组对比剂总量=1.5 m L/kg×体重-4 m L/s×(B方案对比剂注射时间-A方案对比剂注射时间)。对比剂注射完毕两组均以3 m L/s流率无缝隙注射生理盐水30 m L。两组均选择智能触发技术,监测平面为腹主动脉(右膈肌水平),阈值≥150 HU。对两组5个动脉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5个动脉段CT值,记录两组对比剂剂量。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A组5个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平均CT值分别为:4.76±0.44、(328.46±21.45)HU(腹主动脉段),4.20±0.58和(330.96±22.52)HU(髂动脉段),4.36±0.57、(327.16±23.65)HU(股动脉-腘动脉段),3.32±0.63、(296.53±20.43)HU(小腿动脉段),3.12±0.53、(257.26±21.21)HU(足背或足底动脉段);B组分别为:4.72±0.46、(329.75±23.12)HU(腹主动脉段),4.08±0.57、(331.63±24.64)HU(髂动脉段),4.16±0.55、(319.89±21.79)HU(股动脉-腘动脉段),3.24±0.66、(290.44±21.57)HU(小腿动脉段),3.28±0.46、(243.76±27.29)HU(足背或足底动脉段);B组均低于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对比剂剂量分别为(93.79±13.68)m L和(74.61±14.76)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剂流率5 m L/s+3 m L/s分期注射可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腹主动脉联合下肢动脉CTA的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比剂增强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显示下肢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对43例有症状患者进行盆腔和全下肢动脉3DCE-MRA检查,再利用后处理软件对原始图像进行减影、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组和三段对接,获得不同角度的全下肢血管树结构。结果:42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和后处理编辑,动脉血管显示清晰,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检查成功率98%。1例因病情较重,不能坚持平卧和静止不动,未能完成检查。结论: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全下肢动脉血管成像可为临床诊断和处置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提供有用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患者螺旋CT经下肢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检查的最佳扫描参数,以便经下肢静脉注射造影剂达到经上肢静脉注射造影剂螺旋CT增强检查诊断图像效果。资料与方法:收集400例患者CT增强检查资料。其中实验组200例,由于长期上肢静脉注射造成静脉血管损伤严重的患者,在进行增强CT检查中,采取经下肢静脉(脚、踝部静脉血管为主)注射造影剂螺旋CT增强检查,注射速率以2.5~3.3mL/s,非离子型造影剂70~100mL,动脉期及静脉期根据组织器官均较上肢静脉注射造影剂延长延迟时间8~15s,螺旋CT扫描范围包括检查器官上下范围,病变区加扫薄层;对照组200例,经上肢肘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CT检查患者,依组织器官不同注射速率、非离子型造影剂量及螺旋CT扫描范围方法与实验组相同,动脉期及静脉期根据组织器官注射造影剂设定延迟时间。分析测量两组CT图像正常组织、血管及病变组织CT值和扫描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例实验组经下肢静脉(脚、踝部静脉血管为主)注射造影剂螺旋CT增强检查病例与对照组200例经上肢肘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CT检查患者,增强检查图像质量经统计学分析相近。上肢动脉期CT值和下肢动脉期CT值配对比较,统计学分析t值为4.371,P=0.000,这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上肢动脉期CT值和下肢动脉期CT值存在差异。上肢静脉期CT值和下肢静脉期CT值配对比较,t值为-1.664,P=0.103>0.05,这两者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没有显著性差异,即上肢静脉期CT值和下肢静脉期CT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二者不存在差异性。结论:长期上肢静脉注射造成静脉血管损伤严重患者,经下肢静脉注射造影的增强扫描采取适当的增加延迟时间扫描完全可以达到上肢静脉注射造影剂螺旋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有关针灸治疗LEASO的随机对照实验(RCTs),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23年12月1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The Risk of Bias 2(RoB 2.0)进行质量评估,使用RevMan 5.3.0进行Meta分析,绘制漏斗图对发表偏倚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10篇RCTs,共847例患者。结果显示针灸治疗LEASO的总有效率[RR=1.15,95%CI(1.09,1.21),P<0.00001]、足背动脉血管内径[MD手针组=0.33,95%CI(0.29,0.36),P<0.00001;MD电针组=0.08,95%CI(0.06,0.10),P<0.00001]、踝肱指数[SMD=0.73,95%CI(0.56,1.09),P<0.00001]、无痛跛行最大距离[SMD=0.90,95%CI(0.38,1.43),P=0.0007]均优于对照组。在改善足背动脉血管峰值流速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95,95%CI(-10.18,12.08),P=0.87]。结论:针灸治疗LEASO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可提高患者无痛跛行距离、改善足背动脉血管内径、提高踝肱指数。其他治疗方式对LEASO的影响研究需更多的RCTs不断补充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活血消栓汤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及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02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51 例。2组均行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对照组采用鲑鱼降钙素+碳酸钙D3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活血消栓汤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及下肢肌力。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12%(48/51),对照组为80.39%(41/5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徒手肌力量表(MMT)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消栓汤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及下肢肌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联合利伐沙班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 等英文数据库以及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知网(CNKI),检索内容为中药联合利伐沙班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3月,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0 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项RCTs,总例数1796 例,试验组899 例术后应用中药联合利伐沙班治疗,对照组897 例术后单用利伐沙班。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降低;OR=0.30,95%CI(0.21,0.43),P<0.00001],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MD=-17.54,95%CI(-32.65,-2.43),P=0.02],总失血量明显减少;MD=-120.14,95%CI(-132.37,-108.45),P<0.00001],血浆黏度明显降低;MD=-0.14,95%CI(-0.19,-0.09),P<0.00001],D-2聚体明显降低;MD=-0.16,95%CI(-0.28,-0.04),P=0.007],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降低;MD=-54.89,95%CI(-96.17,-13.61),P=0.009]。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显性失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现有的证据认为中药联合利伐沙班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能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并能减少出血风险,安全性高,但受纳入文献质量的限制,影响了该结论的论证强度,该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RCTs支持。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并行64层螺旋CTA检查的患者资料。下肢动脉分为4段(髂动脉段、股动脉段、腘动脉段和小腿动脉段)。统计下肢动脉病变部位、数目、性质、长度(<5 cm,5~10 cm和>10 cm)并分析其特点。结果:根据4分段法,80例患者中病变动脉148条,多节段病变55(37.16%)条,其中受累股动脉104(70.27%)条,受累的小腿动脉134(90.54%)条。总病变325处,其中闭塞性疾病179(55.08%)处,狭窄性病变约146(44.92%)处。>10 cm闭塞病变主要发生在小腿动脉66处,占小腿动脉病变的49.25%,以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为主。结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CTA表现主要以多节段硬化闭塞为主,多累及股动脉和小腿动脉。无创性CTA可用于下肢动脉病变的常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