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静 《地质与勘探》2021,57(2):450-456
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是页岩气富集成藏、储层评价和优选有利区的关键参数,区分孔隙和道是表征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的关键。本文选择4块具有不同渗透率的湘西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恒速压汞实验讨论孔隙和道的大小、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与渗透率的联系。结果表明:具有不同渗透率的页岩样品表现为较为相近的孔径分布特征但差异较大的道分布特征。页岩样品渗透率的大小与孔隙半径没有明显相关关系;道大小及其分布特征是控制低渗储层孔隙结构的关键要素之一。渗透率较低页岩样品的道以道半径小且集中分布为特征,而渗透率较大页岩样品的道以道半径大呈分散分布但主要以大道为特征。道特征是研究页岩气储层储集空间和吸附能力的重要部分,在以后对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中应特别注意及重视。  相似文献   
2.
风化作用、岩石微观结构、岩石微观渗流特性定量关系的研究是石窟文物有效保护的重要基础,砂岩风化作用严重影响了岩体上石窟文物的有效保护。本次研究使用扫描电镜(SEM)获得云冈石窟不同窟体砂岩的微观图像,根据图像增强和图像分割技术得到了岩石中颗粒和孔隙的数字特征参数,从微观角度建立了反映孔连接特性的渗流模型,得到了不同窟体岩石的局部水力传导系数,分析了数字特征参数、水力传导系数、风化作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风化作用对石窟砂岩微观结构具有很大影响;砂岩孔隙平均长轴长度大小对应的风化程度分别是全风化或强风化、中等风化、微风化或未风化,长度分别为大于40 μm、25~35 μm、15~25 μm;风化程度越高、水力传导系数越大,随着风化程度的增高、水力传导系数的范围为1 × 10?9~1 × 10?4 cm/s;水力传导系数与孔尺寸、孔连通性密切相关;孔半径比增大时、水力传导系数也增大。  相似文献   
3.
根据毛细管压力理论研制的YB-1型岩石水饱和度仪,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开发中测定储集岩石的含水饱和度,测定误差小于5%,该方法为不受取心条件、样品大小、物性和岩性限制快速的新方法,实际应用证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形成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技术,引领油气工业从常规到非常规,进源找油,是世界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发展和科学研究持续推进的必然趋势.研究团队紧密结合中国特殊地质背景和油气工业条件,经过10余年不懈攻关,构建了非常规细粒沉积学、非常规油气储层地质学、非常规油气成藏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开发地质学和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共生富集”发展战略等学科内容,集成了非常规油气关键实验技术、勘探评价技术、开发工程技术和常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基本形成了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技术体系框架.从常规油气的“源控论”到非常规油气的“源储共生系统”,深刻认识到源岩层系及与其大面积紧密接触的致密储集层系中可以聚集巨量工业油气资源.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技术,引领推动了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科发展、关键技术研发、国家标准制定、国家实验室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有效推进了我国致密油和气、页岩油和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工业勘探开发,截至2022年底,中国非常规油气产量超过1×108 t油当量,约占油气总产量28%,其中非常规气约占天然气总量的41%,非常规油约占石油总量的17%.油气不可再生,但非常规油气革命可延长油气工业的生命,持续强...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长7段泥页岩储集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页岩气的成功勘探开发引发了全球海相页岩研究的热潮, 然而对处于生油窗内的陆相页岩储集性能的研究尚需加强.基于光学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环境扫描电镜、纳米CT、图像分析、GRI物性、气体吸附等方法对长7段泥页岩储集性能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长7段泥页岩形成于陆相半深湖-深湖环境, 面积为10×104 km2, TOC>2%, Ro=0.8%~1.0%, HI=124~480 mg/g, 生烃潜力高; 脆性矿物含量为45%~59%, 孔隙度为0.6%~3.8%, 渗透率为0.000 72×10-3~0.002 30×10-3 μm2; 主要发育粒内孔、粒间孔和有机质孔, 以伊蒙混层等粘土矿物粒内孔为主, 有机质孔较少; 孔隙直径为30~200 nm, 孔系统连通性中等, 具备储集能力; 伊蒙混层等粘土矿物含量与比孔容相关性优于热演化程度与烃指数等, 表明长7页岩微观孔隙主要受控于成岩作用, 有机质生烃作用对储集空间贡献相对较小; 滞留烃主要以吸附态和游离态存在于黄铁矿晶间孔、伊蒙混层粒内孔、伊利石粒内孔与长石粒间孔.   相似文献   
6.
利用自动矿物定量识别系统(QEMSCAN)、二维大尺寸背散射图像拼接技术(MAPS)、多尺度微米CT、铸体薄片、恒速压汞等实验技术,对渤中凹陷深层孔店组特低孔特低渗砂砾岩储层的储集空间进行了二维、三维多尺度精细表征,并系统研究了砂砾岩储层渗流能力影响因素。实验结果显示,研究区砂砾岩孔隙毫米-微米-纳米级多尺度连续分布,孔隙度相对大的储层,孔径分布范围较宽,储层粒间原生孔、粒间溶蚀孔等大孔隙占比较高,粒内溶蚀孔、晶间孔占比较低。基于三维孔网络模型,孔隙主要半径分布区间为1.5~60 μm,道半径分布在0.5~8.0 μm之间,孔连通性的分布形态有条带状、连片状、孤立状,储集性较好的储层孔在三维空间多为连片状,渗透率相对较差的储层孤立状的大孔较多。孔隙型储层的渗透率与孔形态、道半径、配位数等参数密切相关。裂缝明显改善了砂砾岩的物性,也为酸性流体对储层的溶蚀提供了有效通道,导致溶蚀孔隙相对发育。综合研究认为,渤中凹陷深层砂砾岩储层的渗流能力受裂缝发育程度、孔连通性双重控制,储层中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胶结对孔隙结构、储层渗流能力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北极黄河站观测的日侧极光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基于中国黄河站全天空极光观测对日侧弥散极光与区极光研究的最新进展。首先,利用黄河站极光观测,对日侧弥散极光展开系统性分类与统计研究,对这一重要空间物理现象取得新认识,指出日侧弥散极光对研究日侧外磁层冷等离子体的分布、形成及磁鞘粒子进入磁层都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同时发现并定义了一种新型分立极光结构——区极光,并推断其可能对应磁层顶的局地变形。区极光是指发生在电离层对流区附近、从极光卵赤道侧向低纬方向延伸出来的分立极光结构。全天空极光观测表明区极光走向大致与电离层对流方向一致。之后,观测验证了区极光对应磁层顶局地内陷式变形的推测;统计发现区极光是一种非常高发的现象,对应的磁层顶变形尺度可达2—3 Re,并指出这种变形最可能由磁鞘高速流冲击磁层顶产生;发现在区极光产生过程中还可能触发磁重联;证实伴随区极光的产生,磁鞘粒子会进入磁层并诱发产生一种新型弥散极光。通过区极光研究,可以将已有的磁鞘瞬态过程研究和触发式磁重联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太阳风-磁层耦合过程形成一种新的认识,即:在磁鞘中局地产生(而不是存在于太阳风中)的瞬态过程可以在日下点附近频繁地导致磁层顶局地变形、触发重联、引发系列地球空间效应,可能对太阳风-磁层耦合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讨论了日侧极光研究引出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矿石化学物相分析方法,除少数方法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外,多数方法均是针对某一具体矿区的样品而制定,在实际应用中无法确认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选择性分离流程的适应范围。验证化学物相分析方法的选择性分离流程及方法准确度是该领域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锑矿类型——单锑硫化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矿鉴定确定锑的主要矿物相,从试验样品中挑选验证选择分离条件所需的单矿物,在无法获得锑华单矿物的情况下,通过价态分析确定了锑华与锑酸盐混合物中锑华的比例,并通过系列单矿物选择分离对比条件试验和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锑华、辉锑矿和锑酸盐等锑物相的选择性分离条件。结果表明:对于硫化锑含量大于35%的样品,锑硫化相的选择浸出时间从传统的30 min调整为40 min,硫化锑的浸出率提高了4%~6%,硫化锑相对于锑酸盐的串相率降低了45%~70%,硫化锑相浸出完全,提高了硫化锑和黄锑矿相分析的准确度。该方法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氧化矿、硫化矿)锑矿石样品的锑化学物相分析。  相似文献   
9.
靖边气田北部盒8、山1段砂岩气藏气井投产存在井筒积液、稳产时间短等问题.通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常规压汞等技术对储层岩样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了岩石学特征和孔隙类型.将其微观孔隙结构分为4类并研究了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和气井生产动态的关系.研究表明,盒8、山1段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为溶孔、晶间微孔,孔隙组合类型主要为晶间微孔、...  相似文献   
10.
辽河盆地荣兴屯地区中生界火山岩储集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晓东  赵志刚 《地球科学》2000,25(2):143-146
运用火山岩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孔、渗及压汞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辽河盆地荣兴屯地区中生界火山岩储集性能, 认为: (1) 火山岩储集空间以次生孔缝为主, 原生孔缝大多已被充填; (2) 孔狭窄, 平均连通孔半径一般在0.100~ 0.500 μm左右.孔分布主要有单峰型和平峰型两种; (3) 孔隙组合类型有微裂缝型、微裂缝-孔隙型和孔隙型3种, 并以前两种类型为主; (4) 孔隙度值在1.0 %~ 16.3%之间, 渗透率在0.0 12× 10-3 ~12×10-3 μm2, 属低孔特低渗储集层; (5) 储层非均质性强, 渗透率级差为10 0 0, 突进系数为12.41, 变异系数为2.3.根据上述特点提出了火山岩储集层划分方案; (6) 由于孔/比值较小, 火山岩储集层的压汞退出效率较高, 平均达47.9%, 预示了较高的油气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