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为研究青藏高原的地下地质结构和断裂,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于2003年~2006年在定日—木孜塔格峰区进行了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作者等对获得的重力资料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结合地质及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将该区布格重力场分成七个区域,描述了其主要特征并分析了其地质意义。进行了定日—木孜塔格峰剖面的重力曲线拟合计算及地质解释,获得了该区地壳结构的定量模型。识别出30条断裂,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对其中的重要断裂进行了详细解释。结果表明:重力场分区特征与地质构造分区特征对应得较好;高原边缘及内部各块体间重要的边界断裂都在重力场上有明显的显示;断裂按走向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等3组,其中近东西向断裂为主干断裂。  相似文献   
2.
王永哲  陈石  陈鲲 《地震》2021,41(1):116-128
2020年3月20日, 处在北喜马拉雅断裂与申扎—定结断裂交会区的西藏定日发生MW5.7地震, 此次地震发震断层源模型的研究对于认识该地区的复杂地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升、 降轨Sentinel-1A星载SAR数据, 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处理获得了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场, 其中, 雷达视线方向(LOS)最大地表位移达到0.16 m。 基于均匀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 利用得到的地表形变数据, 通过非线性和线性反演确定了包含断层几何参数以及滑动分布的震源模型, 最后对发震断层的构造特点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发震断层是具有少量右旋走滑分量的浅部隐伏正断层, 断层走向为319°, 倾角为44°, 断层滑动主要集中在1~6 km深的范围内, 最大滑动量位于深度4 km处且达到0.8 m。 地震释放的地震矩为4.14×1017 N·m, 对应矩震级为MW5.7, 与地震波形反演结果一致。 通过分析, 我们认为此次定日地震的发震断层可能为申扎—定结主断裂南端“Y”字型的分支断裂, 该地区“Y”字型构造的存在可能是小震集中于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陈丹 《气象知识》2014,(1):56-58
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藏语意为“第三女神”,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之中尼边界、四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正南方。峰顶终年积雪,一派圣洁景象。  相似文献   
4.
生物群、沉积物和有机地球化学变化显示,古新统-始新统(P/E)界线全球事件在西藏南部定日(东特提期残留海低纬度浅水)地区存在明显响应:古新统宗浦组顶部有孔虫动物群的属、种绝灭率分别为87%和94%,始新统遮普惹组底部有孔虫属、种新生率分别达80%和69%;岩层以(生物滩相)薄-中层向厚层-块状生物灰岩转化,泥质含量增加;典型生物标志经合物参数变化明显,Pr/17比值平均从0.365增加到0.86,Ph/18由0.56变为0.92,β/17由12.843剧增到123.17,γ/17由2.46突变为29.5。结合西藏及邻区岩相分布、接触关系后认为,这种全球地质事件的响应在研究区可能是一种古海洋事件,可能由大洋环流(古水团)变化引起。  相似文献   
5.
西藏定日贡扎上白垩统锶同位素曲线及年代地层划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从西藏定日贡扎上白垩统剖面中未经蚀变的海相碳酸盐样品中获得的50个锶同位素测试数据建立了对应于地层厚度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与W.H.Burke等(1982)对应于地质年代建立的锶同位素曲线的同时代部分进行了对比,两条曲线极为相似,显示了地质历史中古海洋中的锶同位素组成具有全球一致的演化规律,为定日贡扎上白垩统剖面的年代地层划分提供了依据,同时还讨论了定日贡扎地区晚白垩世地层划分对比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基于西藏定日气象站1980~2019年逐月平均气温、0~20cm浅层地温资料,应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0a定日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年来,定日各层(除5cm外)年平均地温均呈升温趋势,升温幅度为0.03~0.187℃/10a,0cm升温率最大,15cm升温率最小,5cm地温呈不明显的下降趋势,春、冬季各层地温升温最显著,除了0cm层外各层地温夏、秋季呈降温趋势;各层(除5cm外)年平均地温从2000s后均陆续发生突变现象,各层地温突变时间点不一致,但均是从相对偏冷期跃变为相对偏暖期,0cm和20cm在2000s前后明显发生了由冷变暖的转折;定日年平均气温升温率比各层地温都大,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其距平变化趋势和时段与各层地温相似,年平均气温与20cm层地温的相关性最显著;5cm地温与其他层次变化规律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InSAR形变监测资料计算2015年西藏定日MW5.7地震同震形变场,反演发震断层几何参数和滑动分布。在此基础上,研究尼泊尔MW7.8主震对定日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触发影响。综合分析地震滑动机制和构造特征,认为定日断层为西倾隐伏断层。反演结果表明,地震破裂相对集中,主要深度在6~9 km,破裂以正断滑动为主。发震断层走向约178°,倾角约 48°,破裂区长约5 km,宽约5 km,最大滑动量约0.2 m,释放的地震矩约3.7×1017 N·m,对应矩震级MW5.6。尼泊尔主震同震库仑应力在定日地震震源处约为0.2 bar,造成藏南申扎-定结拉张地堑应变加载。  相似文献   
8.
李娟  胡修棉 《岩石学报》2013,29(11):3843-3851
构造沉降史研究是沉积盆地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对藏南定日地区上三叠统-古近系进行了构造沉降史分析。研究表明:特提斯喜马拉雅定日地区晚三叠世-古近纪经历了由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沉降向周缘前陆盆地沉降的转换过程,根据构造沉降曲线特征,可划分为五个阶段。第Ⅰ-Ⅲ阶段即晚三叠世-晚白垩早期为被动大陆边缘沉降阶段,构造沉降曲线总体比较缓,沉降速率整体呈指数衰减,反映被动大陆边缘稳定的构造沉降过程。第Ⅳ阶段晚白垩晚期-古新世早期为构造隆升,古新世晚期再次为稳定构造沉降。对于晚白垩晚期-古新世早期的隆升有两种可能的解释,即德干地幔柱上涌引起的隆升或大陆碰撞板块挠曲引起的隆升。第V阶段始新世时期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形成的周缘前陆盆地沉降期,构造沉降曲线斜率增大,沉降速率增加,反映了该时期前陆盆地前渊区快速的沉降特征。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青藏高原的地下地质结构和断裂,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于2003年~2006年在定日—木孜塔格峰区进行了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作者等对获得的重力资料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结合地质及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将该区布格重力场分成七个区域,描述了其主要特征并分析了其地质意义.进行了定日—木孜塔格峰剖面的重力曲线拟合计算及地质解释,获得了该区地壳结构的定量模型.识别出30条断裂,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对其中的重要断裂进行了详细解释.结果表明:重力场分区特征与地质构造分区特征对应得较好;高原边缘及内部各块体间重要的边界断裂都在重力场上有明显的显示;断裂按走向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等3组,其中近东西向断裂为主干断裂.  相似文献   
10.
藏南定日白垩纪火山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描述了西藏定日白垩纪火山岩的地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造背景。该火山岩岩石类型有蚀变英安岩和蚀变安山岩,其岩石化学成分特征表明岩石为二氧化硅过饱、铝过饱和类型,属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强烈右倾的轻稀土富集型;微量元素配分模式图呈锯齿状“多隆起”型,类似于岛弧火山岩的微量元素配分模式。综合判定该期火山岩形成于大陆边缘造山带岛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