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海洋学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台湾岛以东海域束毛藻种群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雨  林茂  杨清良  林更铭 《海洋通报》2012,31(4):426-432
分别对1996年5月和1997年7月台湾岛以东黑潮及邻近海域51个采样站位的87份网采浮游植物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束毛藻种群的物种构成和丰度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水动力条件、温盐、营养盐及其他元素对束毛藻生长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区的束毛藻种群由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汉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hildebrandtii)和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组成,前者分布最为普遍,检出率100%,丰度最大.1996年5月束毛藻平均藻丝体密度为44.55伊102 filaments/m3,铁氏束毛藻占91%,在吕宋海峡密集,总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态势.1997年7月束毛藻平均藻丝体密度为152.72伊102 filaments/m3,铁氏束毛藻占99%,除吕宋海峡外,台湾东北部海域为次高值区,总体呈现西南高,中部和东部低的分布态势.较之邻近海区结果,台湾岛以东黑潮及邻近海域的束毛藻平均藻丝体密度高于太平洋赤道热带海域、南黄海和东海陆架区、东海产卵场,低于台湾海峡西侧20 m 以浅和东海低氧区.在台湾岛以东海域,束毛藻的丰度分布由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黑潮流向所决定,高温高盐的黑潮水系利于束毛藻的增殖,束毛藻的丰度分布与 Fe、P 等化学因子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寻找证据.  相似文献   
2.
2013年4月,2014年5月,2012年6月和2015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北部苏拉维斯蓝碧海峡(Lembeh Strait)进行了4个航次的海洋生态调查,研究了蓝碧海峡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以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四个航次的调查中记录了5类浮游植物和416个种(类)。调查区浮游植物密度平均为2348cells/L,硅藻和甲藻种类最多。蓝藻种类最少,但丰度很高。季风转换期的4月份和10月份浮游植物丰度总量较低,东南季风期间5月份和6月份的浮游植物丰度较高。除了束毛藻Trichodesmium)之外,常见种是浮游硅藻。浮游植物的丰度和多样性的季节性变化明显。海链藻(Thalassionema)、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和蓝藻类的束毛藻对群落的不相似性贡献最大。由于蓝碧海峡南部营养盐浓度较高,南部水域的硅藻和甲藻密度稍高于海峡北部。虽然,南北两个水体中蓝藻的分布趋于均匀,但蓝碧海峡南部也有较高密度。与雅加达湾以及中国的一些海湾相比,蓝碧海峡的浮游植物丰度相当低。分析表明,SE季风期间上升流营养盐是左右浮游植物丰度月变化的重要因素。蓝碧海峡浮游生态系原始,且接近天然本底,人类活动背景噪声低,能够清晰地响应大环境的变化,是研究浮游生态系统的理想区域。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8年大洋环球航次,研究了热带、亚热带太平洋和南印度洋中束毛藻丰度的大尺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亚热带西北太平洋和热带东南亚海域束毛藻藻丝平均丰度较高,分别为25.2×103和33.3×103m-3,在热带中太平洋、热带东太平洋和南印度洋束毛藻平均丰度较低,分别为1.76×103,0.87×103和1.52×103m-3。各海区束毛藻丰度与水温无明显相关关系。总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与束毛藻不同,在太平洋呈西低、东高,在热带东南亚海域较高而在南印度洋较低,从总叶绿素a的粒级结构看,微微型浮游植物(0.2~2μm)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微型浮游植物(2~20μm),小型浮游植物(20μm)所占比重最低。各海区束毛藻对总叶绿素a贡献的比例不同,在亚热带西北太平洋和热带东南亚海域较高,分别占总叶绿素a的7.79%和3.92%,在热带中太平洋、热带东太平洋和南印度洋占总叶绿素a的比例较低,均低于1%。在亚热带西北太平洋束毛藻固氮占真光层总新氮输入量的比例较高,这是该海域新氮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在热带中太平洋和热带东太平洋束毛藻固氮对真光层新氮的贡献比例则很低。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6年8月和2007年1月两个航次的调查,在15条断面91个调查站点共获取浮游植物样品182个,基于形态分类的方法对浮游植物样品进行了鉴定分析,发现东海蓝藻赤潮藻类束毛藻由薛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汉氏束毛藻(T.erythraeum)和红海束毛藻(T.hildebrandii)组成,其中薛氏束毛藻占优势,其次是汉氏束毛藻和红海束毛藻。夏冬季节,束毛藻分布趋势一致,呈现近海和黑潮流经海域高、其它海域低的特点,温度和营养物质是束毛藻分布的主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5.
束毛藻(Trichodesmium)是一种外洋性浮游蓝藻,它由许多藻丝聚集成束状藻团而得名。束毛藻最初由Ehrenberg(1830)创立,当时公有一种红海束毛藻T.erythraeum。Gomont(1893)在修正颤藻科Oscizlatoriaceae的论述中,首次承认了这个属,并且描述了3个种:  相似文献   
6.
冬夏季南海西部固氮蓝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昌玲  孙军  薛冰 《海洋学报》2016,38(4):84-94
本研究分析了冬季东北季风期(2006年11月27日-12月16日)及夏季西南季风期(2007年8月11日-9月16日)南海西部越南沿岸区域(10°~17°N,108°~115°E)的网采浮游植物样品,探讨了冬夏两季南海西部固氮蓝藻的物种、丰度及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固氮蓝藻丰度与分布的环境因素。冬夏两季南海西部固氮蓝藻主要有束毛藻(Trichodesmium)和胞内植生藻(Richelia intracellularis),束毛藻物种包括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ltii)、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以及汉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hildebrandtii),其中铁氏束毛藻为优势种,胞内植生藻主要与根管藻(Rhizosolenia sp.)共生。冬季时束毛藻藻丝体平均丰度为0.194×104 filaments/L,束毛藻细胞平均丰度为0.172×106 cells/L,胞内植生藻细胞平均丰度为0.255×104 cells/L,与笔尖形根管藻(Rhizosolenia styliformis)共生的胞内植生藻居多;蓝藻主要分布在调查海域的北部。夏季时束毛藻藻丝体平均丰度为2.995×104 filaments/L,束毛藻细胞平均丰度为6.007×106 cells/L,胞内植生藻细胞平均丰度为2.198×104 cells/L,与笔尖根管藻共生的胞内植生藻占优势。夏季时固氮蓝藻丰度高于冬季,胞内植生藻宿主更为多样化。本研究中温度及冷窝对蓝藻的分布有重要影响,而盐度单独对蓝藻分布的影响不大,与温度结合时表现出一定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海域固氮蓝藻丰度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对2006年6月、8月和10月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海域(26°N~34°N,120°E~126°E)进行综合调查,探讨了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海域固氮蓝藻物种、丰度与分布变化特征。调查区蓝藻主要物种有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汉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和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hildebrandtii),在个别区域检测到胞内植生藻(Richelia intracellu-laris),铁氏束毛藻为优势物种。8月蓝藻细胞丰度最大,藻丝体和细胞平均丰度为12.58×103和954.67×105cells/L,其次是10月,藻丝体和细胞平均丰度为44.08×103fikaments/L和68.37×105cells/L,最低为6月,藻丝体和细胞平均丰度为1.07×103/L和1.53×105cells/L。蓝藻主要分布在靠近外海受台湾暖流影响的海区,在靠近长江河口透明度较低的区域蓝藻丰度很低,甚至在河口门区未检测到蓝藻,垂直分布特征为主要分布在水深50m以上,丰度高值区域为表层和10m。环境因子中温度对蓝藻生长具有明显的影响,6月时温度与蓝藻丰度呈显著正相关。盐度与蓝藻丰度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和东海陆架区束毛藻(Trichodesmium)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清良 《海洋学报》1998,20(5):93-100
本文根据国家海洋局1977年12月至1978年11月在28°-34°N,120°30'-127°E海域69个站逐月用小型浮游生物网(孔径64μm)自底至表垂直拖曳的805份样品,研究束毛藻(Trichodesmium)周年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与若干环境因子(温、盐度和黑潮等流系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