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1篇
  免费   1671篇
  国内免费   2010篇
测绘学   104篇
大气科学   2870篇
地球物理   373篇
地质学   991篇
海洋学   354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48篇
自然地理   18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79篇
  2022年   286篇
  2021年   244篇
  2020年   369篇
  2019年   453篇
  2018年   355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233篇
  2014年   355篇
  2013年   291篇
  2012年   333篇
  2011年   282篇
  2010年   285篇
  2009年   351篇
  2008年   321篇
  2007年   339篇
  2006年   307篇
  2005年   314篇
  2004年   238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242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181篇
  1997年   202篇
  1996年   147篇
  1995年   185篇
  1994年   203篇
  1993年   114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9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2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李思伟  王璞珺  丁琳  杜家元 《地球科学》2020,45(11):4091-4117
由于前人对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早期形成的火山岩岩石类型、成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钻井揭示的粗面质集块/角砾熔岩、粗面岩、流纹岩和粗面英安岩开展了相关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新生代火山岩形成年代介于57.53~59.15 Ma,靠近古新世(Paleocene)和始新世(Eocene)之间的界限,落入坦尼特阶(Thanetian).岩石具有较高的SiO2(64.60%~73.22%)、Al2O3(11.86%~16.57%)含量,低MgO(1.16%~1.80%),高Sr(305.20×10-6~465.50×10-6,平均值为371.15×10-6)含量,低Y(7.47×10-6~9.84×10-6)、Yb(0.90×10-6~1.43×10-6)含量及高Sr/Y比值(35.19~54.55),富集轻稀土(LREE)、亏损重稀土(HREE),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K等、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和P元素,具有轻微的Eu正异常,显示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准铝质岩石(A/CNK=0.85~1.04).这些早古近纪埃达克质岩可能是由先期底侵的镁铁质下地壳在石榴石-角闪岩岩相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认为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时期发生的拆沉作用在岩浆形成演化过程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4.
This study deals with a unusual cooling event after Typhoon Mujigea passed over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SCS) in October 2015. We analyze the satellit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time series from October 3 to 18,2015 and find that the cooling process in the coastal ocean had two different stages. The first stage occurred immediately after typhoon passage on October 3, and reached a maximum SST drop of –2℃ on October 7 as the usual cold wake after typhoon. The second stage or the unusual extended cooling event occurred after 7d of the typhoon passage, and lasted for 5d from October 10 to 15. The maximum SST cooling was –4℃ and occurred after 12d of typhoon passage. The mechanism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after landing and moving northwestward to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YGP), Typhoon Mujigea(2015) met the westerly wind front on October 5. The lowpressure and positive-vorticity disturbances to the front triggered meridional air flow and low-pressure trough,thus induced a katabatic cold jet downward from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QTP) passing through the YGP to the northwestern SCS. The second cooling reached the maximum SST drop 4d later after the maximum air temperature drop of –9℃ on October 11. The simultaneous air temperature and SST observations at three coastal stations reveal that it is this katabatic cold jet intrusion to lead the unusual SST cooling event.  相似文献   
5.
6.
近惯性内波运动普遍存在于全球大洋中,影响大洋中的质量、动量和能量输送,是大气强迫与海洋混合之间的重要纽带。由于目前海洋深层观测资料的缺乏,对于深层近惯性内波生消演变特征研究甚少。利用2009-2012年的潜标观测资料,采用带通滤波和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南海西沙海域深层近惯性内波生成、传播和消亡等演变特征。通过研究发现,南海西沙海域深层存在较强的近惯性振荡,其生成源为台风过境能量输入,绝大部分时段内,近惯性振荡能量在海洋浅层耗散,不向海洋深层传播;仅在少部分时段内,近惯性振荡能量的80%~85%耗散在500 m以浅区域,有大概15%~20%继续向海洋深层传播。  相似文献   
7.
对南海西南部现代上升流区沉积物柱样BIS-187-61孔有机碳、生物蛋白石、碳酸盐等各沉积组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试图探讨末次间冰期(MIS 5)以来南海西南部夏季上升流影响区沉积过程及其所反映的海洋环境变化过程。研究结果发现,140kaBP以来该孔沉积记录期总体表现为:碳酸盐百分含量冰期低间冰期高,主要受周边陆源物质输入稀释的控制,为典型的"大西洋型碳酸盐旋回",有机碳、生物蛋白石、碳酸钙以及陆源沉积物的堆积速率均在MIS 2期、MIS 4期和MIS 5e期出现高值。其中,MIS 2期和MIS 4期生源和陆源沉积堆积速率增加可能与冰期时冬季风增强及海平面下降导致陆源营养物质输入增加对初级生产力的刺激有关,也可能与陆源物质输入增加对海洋生源颗粒物输出的压载作用增强有关。而MIS 5e期南海海平面高度与现代相仿,间冰期较强的夏季风引起的越南沿岸上升流增强是导致该时段本研究区域表层初级生产力增强,沉积物总堆积速率及各组分堆积速率都相应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利用历史观测得到的温度剖面数据,通过严格筛选和插值,建立了南海北部的气候态垂向温度剖面。随后,利用回归统计分析的方法构建了海面温度异常(SSTA)、海面高度异常(SSHA)联合扩展温度剖面的经验回归模型,并采用卫星遥感得到的SST和SSH数据扩展了南海北部的三维海洋温度场,其时间分辨率为天,空间分辨率为0.25°×0.25°。通过与观测数据的对比研究,扩展得到的温度场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南海北部温度剖面的结构特征,并且能有效地体现出一些中尺度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本研究反演得到的三维温度扩展场是较为可靠的,它可以作为海洋数值模型的初始场,实现现场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的互补,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南海北部温度场的三维结构及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