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3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建立生态、高效的扇贝幼虫附着和变态诱导技术,采用底栖硅藻生物膜附着基对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开展了附着和变态诱导的现场实验。实验围绕底栖硅藻在扇贝幼虫培育池内的数量变动、存活状态、在栉孔扇贝食谱组成中的贡献以及其对两种扇贝附着和变态的诱导效果开展。结果表明,底栖硅藻附着基能极显著提高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幼虫的附苗量和变态率(P<0.01)。在海湾扇贝实验中,底栖硅藻处理组比对照组附苗量提高220.19%(P<0.01),变态率和壳长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栉孔扇贝实验中,底栖硅藻处理组比对照组附苗量提高43.02%(P<0.01),变态率提高87.31%(P<0.01),底栖硅藻处理组壳长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附着基比对照组早3d检查到变态的稚贝。底栖硅藻附着基在进入幼虫培育池的黑暗环境后光合作用受限,对于扇贝幼虫的日常管理导致底栖硅藻脱落,数量有一定的下降,但丰度最终能保持为56.0-183.9个/mm2。使用基于混合模型对栉孔扇贝稚贝食物来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对稚贝的食物贡献较高,底栖硅藻的贡献较低,其0.95水平的置信区间的贡献率为0%-44%,表明底栖硅藻也是扇贝物来源之一。本研究为底栖硅藻生物膜在贝类幼虫附着变态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生态、高效的商业化苗种培育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多样化的产出环境和30×108年的分布历史表明,鲕粒成因一直是一个谜一样的沉积学难题,争论的关键问题是其究竟是有机(微生物)成因还是无机成因。来自于华北地台寒武系苗岭统徐庄组鲕粒滩相灰岩顶部的方解石巨鲕表现出同心状、放射-同心状和泥晶质的沉积组构,在鲕粒核心和鲕粒皮层中保存着精美的葛万菌(Girvanella)化石所主导的光合作用生物膜的钙化作用残余物,这为研究鲕粒形成与光合作用生物膜之间复杂的成因联系提供了一个较为直接的微生物证据,因为葛万菌可相对较为肯定地类比于近代的钙化织线菌(Plectonema)丝状蓝细菌化石。所以说,在伴随着后生动物辐射的寒武纪蓝细菌繁盛的方解石海中,尽管形成放射状鲕粒皮层的放射纤维状方解石的沉淀作用机理还没有得到完全彻底的了解,但是这些巨鲕确实表现出光合作用生物膜诱发、滋养并促进了鲕粒形成的直接证据,进一步支持了"鲕粒沉积可以作为一种不同的微生物岩体系新类型"的重要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3.
泥沙颗粒生长生物膜后,起动流速发生了较大变化.根据生长生物膜后的泥沙起动流速实验数据,考虑天然水体中,生物膜填充于颗粒与颗粒之间形成除水以外新的介质,将生物膜的作用模化为生物膜作用产生的粘连力,再考虑生物膜随时间变化的特性以及基底物理特性的影响等因素,结合泥沙颗粒之间由于薄膜水产生的黏结力、重力等,研究了颗粒在滑动和滚...  相似文献   
4.
采用池塘中设置生物膜净水栅对比实验的方法,在8口土池开展生物膜"细菌-藻类"协同系统改良池塘养殖水质与沉积物的效果、对苗种培育效果的影响及其相关机理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42d的养殖期间,处理组比对照组节水减排达65.1%,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处理组水质的p H、总氮和亚硝酸盐氮分别极显著低于对照组3.7%、31.3%和38.7%(P0.01),氨氮、总磷、活性磷和硫化物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25.6%、41.6%、37.8%和27.9%(P0.05);弧菌数和藻类密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63.1%和51.3%,硅藻相对密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93.7%;细菌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50.8%,蓝藻相对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16.6%;处理组的藻类生物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8.9%;生物膜上的细菌总数高达1.30×109 CFU/g,而弧菌数为零;处理组池塘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显著高于对照组30.5%,硫化物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47.0%;草鱼苗种起捕规格、成活率、产量和生长速度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24.6%、4.3%、29.8%和28.6%,饲料系数极显著低于对照组15.6%,处理组每公顷池塘培育草鱼大规格鱼种可增加净利润约1.92万元。  相似文献   
5.
以填充单质硫颗粒(S0)的生物膜反应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变化对硫自养还原高氯酸盐(ClO-4)和硝酸盐(NO-3)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NO-3-N和ClO-4分别为20mg/L和100μg/L时,在HRT从16h逐渐缩短到0.5h过程中,NO-3-N去除率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99%以上。与硫自养还原NO-3-N相比,HRT的缩短导致ClO-4去除率趋于稳定所需时间增加,说明硫自养还原NO-3-N过程先于硫自养还原ClO-4的过程。在不同HRT下未发现中间产物ClO-3和ClO-2的积累,ClO-4摩尔数减少量与Cl-摩尔数增加量比约为1∶1,出水中SO2-4的实际产生量远大于理论产生量,出水pH值范围为6.8~7.1。通过PCR-DGGE图谱和测序结果分析可知,属于α-proteobacteria菌群在反应器中占优势地位,β-proteobacteria菌群次之。其中,具有NO-3和ClO-4还原能力的Denitromonas sp.和Azospirillumsp.存在于反应器的底部、中部和上部的生物膜,能还原ClO-4的Dechloromonas sp.MissR被发现存在于反应器中部和上部的生物膜。  相似文献   
6.
《海洋世界》2009,(5):8-8
抗生素是人类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发现,它是人类战胜致病菌的重要武器。但是,随着抗生素的使用,问题也随之而来。许多细菌在其进化过程中,找到了抵制抗生素的方法,比如分泌酶来降解抗生素,或是利用其他工具将抗生素“驱逐”到细胞外。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抗性成为许多疾病(如肺炎)治疗的障碍。绿脓杆菌可引起耳部感染,这种致病菌可制造一种由糖和蛋白组成的生物膜,然后用生物膜把自己包裹起来,其抵抗抗生素的能力将增加1000倍。  相似文献   
7.
生物膜可以被定义为主要由着生藻类、菌类以及一些附着在水体基底的岩屑组成;凡是有微生物存在的地方就会有生物膜产生;生物膜是由微生物群体(其中有各种寄居者如固着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藻类)、非生物物质和有机聚合物基质(包括细菌胞外聚合物质、腐殖质等)组成。  相似文献   
8.
采用改良的微孔板法测定了12株弧菌的形成生物膜的效果,选择形成生物膜效果最好的副溶血弧菌ND-02,进一步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ND-02菌株在静置培养24~36 h后形成成熟的生物膜,在起始菌浓度为107~108CFU/mL形成生物膜的量最大;在30 ℃,NaCl浓度为3%~ 5%,pH偏弱碱性时的生物膜OD590值最大;Ca2+ 促进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的形成,而Mg2+ 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副溶血弧菌在分别经大黄鱼表皮黏液、肠黏液和肝脏提取液包被的的基质上形成生物膜的作用明显,鳃黏液和脾脏提取液中次之,肌肉提取液包被后生物膜形成量最低。以上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ND-02菌株能形成稳定而明显的生物膜,而且生物膜的形成受温度、NaCl浓度、pH值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调剖机理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岩芯试验和矿场应用发现,微生物可以在多孔介质中生长、运移和繁殖,代谢产生生物聚合物,并进一步形成生物膜.生物聚合物在地层中可以通过条件的改变而形成凝胶;生物膜由于其致密性也可以对高渗透层产生选择性的封堵,调整吸水剖面,提高原油采收率.对生物矿化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微生物调剖机理的完善和应用.微生物调剖技术以其设备简单、施工简便、经济环保而在提高油田采收率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生物膜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生物膜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其传质理论,并且对各种类型生物膜反应器的应用和发展作了简要论述,最后提出了生物膜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