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2篇
  免费   391篇
  国内免费   364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1077篇
地球物理   126篇
地质学   120篇
海洋学   378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18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力发电作为一种无污染可再生的能源,已逐渐成为许多国家能源战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场能预报是力发电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研究鄱阳湖区力发电预报技术,采用中尺度模式WRF和微尺度模块CALMET对鄱阳湖区长岭电场进行了200 m水平分辨率能预报,并根据长岭机组理论功率曲线表和实测数据拟合出理论和实际发电机组功率曲线模型及平均有功功率与发电量模型。根据WRF+CALMET模式预报速及建立的发电机组功率曲线模型和平均有功功率与发电量模型,预报了长岭电场发电量。结果表明:长岭电场23座机逐小时速预报值与观测值相关系数为0.42~0.61,均方根误差为2.59~3.68,相对误差为-13.7%~17.4%;对整个场,预报速与观测速的相关系数为0.55,均方根误差为2.8,相对误差为-4.79%。实测发电量值高于预报值,平均偏大39.7 kW,相对误差为-12.6%,预报值与实测值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达到0.52。总体来说,根据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的速结合功率、发电量模型预测出的发电量与实测值较为接近,但各月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江西省永修县吉山铁塔50 m处CSAT3三维超声速仪和常规仪器的观测资料,以及铁塔附近气象观测站同期降水资料,通过对比分析,检验了超声速仪水平观测资料质量,还考察了降水(降水强度大于3 mm/h)对观测资料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速仪观测的水平速的数值和演变趋势与实际基本一致;超声速仪观测的向方位和高频区分布与实际基本吻合。降水期间,速和向观测结果与实际仍然一致,降水对超声速仪的水平观测资料质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以及雷达资料对2015年8月16—18日影响川渝地区的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亚洲中高纬和低纬相对稳定的环流背景下,两次高原涡东移、两次冷空气南下侵入四川盆地共同促进了西南低涡生成发展,造成此次大暴雨过程。西南低涡"初生形成"阶段,地面热低压东北侧有冷锋侵入,中心偏北形成暖锋,低涡近于正压;"稳定持续发展"阶段,冷锋南段移至地面热低压南侧,北段与暖锋结合形成准静止锋,低涡斜压性明显且呈近圆形,持续性暴雨主要出现在西南低涡的暖切变线附近和冷槽东侧;"东移变形减弱"阶段,冷空气第二次侵入,冷锋持续增强,西南低涡东移变形减弱。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充沛的水汽输送以及不稳定能量的累积为西南低涡的加深、发展和强降水的维持提供了重要条件。西南低涡暖切变线和南侧冷槽附近发展起来的对流云团是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强降水主要发生在云团上方TBB梯度相对较大的区域。此次强降水过程的局地环流有低空急流和低空辐合线或切变线配合,雷达体积速度处理(velocity volume processing,VVP)法反演的矢图可更直观地判断速、天气系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判识辐合线或切变线,低空辐合线或切变线的演变以及低空急流的强度和移向对强降水天气产生的动力条件、维持时间和回波外推预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对具有复杂下垫面的小区精细化环境进行数值模拟是当前城市气象研究的热点,而针对具有复杂地形的山地型城市(如重庆)的研究还比较匮乏。本文采用能显式分辨下垫面陡峭地形和复杂建筑物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式对重庆市渝北区龙湖社区气候态下的精细化环境进行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下垫面能显著调节小区内场的分布,速大值区主要出现在九龙湖等开阔区域以及与中尺度背景入流方向一致的街道中。在夏季,小区整体场以东南为主,而其他3个季节则以偏东为主。4个季节中,夏季小区内的速最大,平均速为0.3 m/s左右,局地能出现大于背景速,可达0.8 m/s;其他3个季节的速则较弱,区域平均的速在0.2 m/s左右。不同的建筑物布局对局地环境的影响也不同:单个孤立高层建筑迎面的近地面存在明显地绕流,局地速有所增加,而在背面则形成尾流区,水平速较低;在低矮分散的建筑群,建筑物的整体高度不高,区域内流场相对来说比较一致,速较大,有利于小区的通;在密集高层建筑群内,由于建筑物群本身的布局比较封闭,加之不同建筑物的环流场存在相互干扰及影响,使得小区近地面速几乎为零,不利于小区通和污染物扩散。建筑物的这些影响在城市冠层内尤为明显,高度越高这种影响越弱。  相似文献   
6.
风和径流量对长江口缺氧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洋缺氧现象日益严重,威胁着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缺氧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应用区域海洋模式并耦合生态模式,对东海的生态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研究。与观测数据比较显示,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长江口外生态变量的分布趋势。另外本文通过设置不同敏感性实验,探讨和径流量对长江口底层缺氧现象的影响,结果分析表明,和径流量对长江口外缺氧区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径流量变化虽然对长江口外缺氧区的季节变化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对缺氧区域面积却存在显著的影响。径流量增加,水体层化增强,表层叶绿素浓度增加,最终导致缺氧区域范围扩展;径流量减小,水体层化减弱,表层叶绿素浓度减小,缺氧区域范围缩小。向和速的改变不仅影响长江口外缺氧区的季节变化,还影响缺氧区域面积。  相似文献   
7.
敦煌-格尔木铁路沿线地形复杂、起沙因素多变、沙源丰富,沙害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对其沙活动规律还未有研究,不利于防沙工作的开展。为此,通过对自北向南的5个观测点(S1、S2、S3、S4、S5)速和向的观测、计算和分析,利用平均速、起沙况及输沙势对敦格铁路沿线的动力环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5、S4和S3的况对铁路沙灾害防治意义较大。S5年平均速、起沙频率和输沙势最大,春季沙活动最为强烈,且向单一、力强劲,沙运动方向基本与铁路垂直,沙粒易在铁路附近堆积。S4夏季沙活动最为强烈;S3春季沙活动最为强烈,且向单一,S4和S3的沙运动方向与铁路夹角小于90°,附近沙源广阔,铁路易受沙侵蚀,阻碍交通运营。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4—2017年华南沿海及南海的浮标站、海岛站、石油平台站、沿海自动站等277个自动站场数据,与ASCAT反演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观测速小于5 m/s(大于15 m/s)时,ASCAT反演速的平均绝对误差在3 m/s左右(存在2级左右的高(低)估);当速介于5~10 m/s时,平均绝对误差在2 m/s左右(多数ASCAT有1~2级的高估);介于10~15 m/s时,ASCAT反演结果相对最好,速、向准确率能够达到60%以上。ASCAT对速的反演结果受陆地影响较大,与观测速的相关系数从高到低可分为三类:(1)浮标、平台站;(2)西沙、南沙自动站;(3)广东沿海自动站及海岛站、海南海岛站。ASCAT反演场在向的应用较速更优,其中,东北样本数最多,其次分别为西南、东南和西北。浮标站、平台站、西沙自动站的向反演质量相对较好;所有测站向偏差主要由5 m/s以下的弱贡献。单站多年月平均速变化显示,ASCAT反演速相对测站主要为正偏差,且秋冬季比春夏季偏差更大,这可能与大气稳定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夏季平流层盛行强东,Rossby波能量难以从对流层向上传播至平流层,而冬季平流层盛行西,Rossby波能量容易上传,因此以往对Rossby波能量向平流层传播的研究多考虑冬季的情况.而事实上,因为夏季高原上空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并非只有强东存在,所以Rossby波能量也可能在南亚高压区向上传播,从而影响平流层的温度、场及大气成分等.因此,本文利用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2015年夏季南亚高压区Rossby波能量穿越对流层顶传播的特征与机制.结果表明:Rossby波能量可以从南亚高压西北部的窗口区上传至平流层,最高可到达平流层顶,而在南亚高压的其他部分,Rossby波能量均不能穿越对流层顶上传或穿越对流层顶后无法继续上传.南亚高压西北区Rossby波能量可以穿越对流层顶传播的原因是盛行西,且西急流出现的频率很小,同时涡动热量通量异常引起的垂直分量的第一项对其上传有很大贡献.南亚高压东北区也盛行西,然而Rossby波能量不能向上穿越对流层顶的原因是强西出现频率较高,且温度脊与高度脊位相相近,不利于上传.南亚高压南部均盛行东,在平流层中下层均为稳定层结,因此Rossby波能量很难上传.南亚高压西南区在对流层位于青藏高原环流的伊朗高原下沉区附近,层结稳定,并且温度脊超前于高度脊,所以Rossby波能量很难上传.而南亚高压东南区在对流层位于南海-西太平洋热带幅合带,层结不稳定,存在Rossby波能量较弱的上传,达到对流层顶后无法继续上传,该区域温度脊落后于高度脊的温压场配置也为Rossby波能量在对流层内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树木的不同空间配植方案对行人呼吸高度气流的影响,本文将树木视为均匀多孔介质,通过附加源项法从空气动力学角度用CFD模拟了H/W=2的典型深街谷几何内4种树木配植情景,实验表明,不同空间配置下树木对街谷内行人呼吸高度处局地气流的影响强弱在空间分布模式上差异悬殊:① 均匀种植的树木对街谷内行人呼吸高度的气流起到阻碍作用,不均匀种植则有效提升街谷的整体流速。4种空间配植方案下树木对气流的影响程度不同,阻碍作用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均匀间距8 m(Spa8m)>均匀间距6 m(Spa6m)>均匀间距20 m(Spa20m)>不均匀配植(Non-uniform);对应的平均气流增强指标顺序为$\bar{D}_{spa8}$(-19.31%)<$\bar{D}_{spa6}$(-16.14%)<$\bar{D}_{spa20}$(-10.73%)<$\bar{D}_{non-uniform}$(1.25%)。② 对比不均匀和均匀的种植方案,不均匀植树的街谷内部行人呼吸高度的气流流速比其对照案例(均匀植树Spa8m方案)整体增强了106.49%。街谷中部不种树,在街谷两端配置树木并预留足够的自由空间的不均匀植树方案,能够让角涡渗入街谷中部,促使街谷内部的垂直漩涡和两端的水平角涡运动,增强湍流和垂直交换,有效减少了街道两端“口效应”和街道中部“影效应”的区域,改善了整个街谷行人呼吸平面的环境。④ 合理空间配置的树木能够改善街谷内部的行人环境。街谷内行人呼吸高度处的气流对局地条件很敏感,树木的局部配置(空间簇集、密度)将引起强烈的空间变化。在既有城市建筑布局条件下,如何通过谨慎的景观设计,利用树木等城市绿化措施有效地改善城市的行人环境,缓解污染扩散、疾病传播等问题,本文的方法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