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mrt基因家族在后生动物性别决定与分化以及组织和器官的形成等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dmrt家族基因在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横裂生殖中的功能,本研究以海蜇转录组测序获得的dmrta2基因片段为基础,通过RACE技术获得了海蜇dmrta2基因的cDNA全长,并分析了其在横裂生殖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海蜇dmrta2基因cDNA全长为1 804 bp,开放阅读框为1 011 bp,所编码蛋白质含336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7.25 kDa,理论等电点为9.11。预测海蜇dmrta2编码蛋白为亲水性蛋白质,无跨膜区域,不含信号肽。在33至79位氨基酸之间具有dmrt基因家族保守的DM结构域,与珊瑚、果蝇等物种的同源基因相应区域高度一致。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海蜇DMRTA2与鹿角珊瑚DMRTA2和DMRT3以及海葵DMRTA2的亲缘关系最近。原位杂交显示dmrta2基因在海蜇横裂生殖后期主要表达于感觉缘叶原基位置,在初生碟状体中表达于感觉棍位置。研究结果表明,dmrta2基因参与海蜇横裂生殖过程,可能主要与感觉棍神经系统的分化发育相关,研究为进一步解析海蜇等钵水母横裂生殖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The nitrogen(N) and phosphorus(P) budget and the 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a polyculture system of sea cucumber(Apostichopus japonicus), jellyfish(Rhopilema esculenta) and shrimp(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were studied in a cofferdam, 120.2 ha in size. The nutrients were supplied by spring tide inflow. In total, 139600 kg N yr-1 and 9730 kg P yr-1 input to the system; while 118900 kg N yr-1 and 2840 kg P yr-1 outflowed from the system concurrently, thus the outflow was 85.7%(N) and 29.2%(P) of inflow. The production of N and P was 889.5 kg yr-1 and 49.28 kg yr-1(sea cucumber) and 204 kg yr-1 and 18.03 kg yr-1(jellyfish and shrimp), respectively.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N and P by polycultured animals was 7.8‰ and 6.9‰, respectively, 21.9% and 38% higher than that of monocultured sea cucumber.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olyculture system was an efficient culture system of animals and a remediation system of coastal environment as well; it scavenged 14.3% and 70.8% of N and P, respectively. Such an ecological efficiency may be improved further by increasing either the stocking density or the size of sea cucumber or both.  相似文献   
3.
针对海蜇早期生活史阶段幼体种类鉴定困难的问题,建立一种快速、灵敏、操作简便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快速检测方法.根据海蜇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基因(COⅠ)编码序列,设计LAMP引物,建立了海蜇幼体LAMP快速检测方法,并对LAMP反应体系、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LAMP方法对海蜇目的基因的最小检测限为0.1 ng DNA.该检测方法特异性较强,与黄渤海其他常见钵水母种类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沙海蜇均无交叉反应.利用本研究建立的海蜇LAMP检测方法对不同海域采集的成体海蜇样品和海蜇螅状幼体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成体海蜇和海蜇幼体均呈现阳性结果,表明海蜇LAMP检测方法可以对海蜇幼体进行快速有效的检测.海蜇LAMP检测方法简单快速、灵敏且特异性强,可使其运用于沿海渔业部门海蜇资源的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4.
通过2009-2011年5月下旬-7月下旬辽东湾北部近海10m等深线内的大型水母调查数据,分析了辽东湾北部近海近三年中大型水母资源状况,并探讨了辽东湾大型水母的生态类型。结果显示:辽东湾北部近海大型水母种类主要有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沙蜇(Nemopilema nomurai)、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海月水母(Aurelia sp.1),海蜇和沙蜇是优势种。海蜇幼水母阶段主要集中分布在5m等深线以内的近岸河口水域,随着个体增大有略向深水或密度较小的水域扩散的趋势,仍主要分布在5m等深线两侧水域,属于高温低盐种类。6月份调查海区中发现大量的沙蜇幼水母,随着沙蜇个体增大,7月份调查海区中沙蜇数量大幅度减少。辽东湾海月水母在南部海域出现较多,2010、2011年在北部近海部分海域出现。白色霞水母近几年来辽东湾出现较少,栖息在盐度较高的水域。辽东湾各种大型水母中,沙蜇的生长速度最快。辽东湾海蜇幼水母、沙蜇幼水母的海区出现时间要晚于黄、东海。  相似文献   
5.
海南清澜港水母暴发期间浮游生物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10年12月-2011年5月,调查研究了海南清澜港海域的浮游生物群落特征,重点跟踪监测了2011年5月黄斑海蜇(Rhopilema hispidum)暴发期间海水营养盐水平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通过样品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1种(变种和变型),细胞密度范围为(2.25×104)-(8.19×108)cells/L,浮游动物36种,丰度范围为19.39-25798.74ind/L,其中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要优势种。在水母暴发期间浮游植物以热带骨条藻(Skeletonema tropicum)为主,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清澜港养殖区为水母水螅体提供生长发育的环境和水母暴发前期浮游植物大量增殖,为浮游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母的暴发。  相似文献   
6.
温度和饵料丰度对海蜇水母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鲁男  蒋双  陈介康 《海洋与湖沼》1995,26(2):186-190
于1989年3月,以伞弧20mm的幼海蜇为材料,在盐度20和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条件下,研究温度和饵料丰度对其生长的影响,并于1994年8月做了补充实验。结果表明,幼蜇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4℃,存活的上限和下限温度分别为34℃和8℃。在24℃中,幼蜇平均日生长率(Y;%)与投饵频次(X;次/d)的关系式为Y=12.89-4.06/X。投饵频次以4-5次/d最佳,投饵间隔时间超过76h则呈负生长。  相似文献   
7.
采用对比实验与显微观察的方法,对海蜇浮浪幼虫及早期螅状体的摄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蜇浮浪幼虫期不摄食外界食物;浮浪幼虫附着变态发育成海蜇螅状体1d后,开始摄食其它浮浪幼虫,螅状体发育到第3天摄食能力迅速增强,能够捕食卤虫无节幼体。海蜇早期螅状体的捕食实验结果表明,早期螅状体开始捕食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口的发育,另一方面是刺细胞的发育。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近海浪-流耦合业务化预报系统(OFS-C)和Lagrangian粒子追踪方法,本文首次建立了辽东湾海蜇增殖放流模型。模型中,海蜇用虚拟的粒子表示,具有昼夜垂直运动(DVM)特性。海蜇运动由海流和次网格参数化引起的随机运动驱动。利用航次调查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了验证,模式结果可以很好的模拟放流海蜇分布的主要结构。模型分析了物理过程对辽东湾放流海蜇的输运和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海蜇运动主要受海流和间接的风应力的影响。放流地和捕捞地的连通性分析表明,辽东湾海蜇的主要捕捞地集中于湾顶。另外,连通性矩阵表明,瓦房店放流的部分海蜇不能到达捕捞地,因此,相对于其它放流地来说,瓦房店不是理想的放流地。敏感性实验表明了随机游走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游走格式并不敏感。海蜇栖息的深度会影响海蜇最终的分布,若海蜇栖息于海底,则在低层环流的影响下,最终分布于辽东湾中部,部分会流出辽东湾,而不能到达湾顶。  相似文献   
9.
人类生产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作为重要的环境问题, 海洋中pCO2和溶解氧的失衡及富营养化加剧了许多沿海生态系统的酸化和低氧现象。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为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 具有食用价值及潜在药用价值。本研究评估了海蜇碟状幼体在海洋酸化和低氧及其昼夜节律变化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碟状幼体暴露于两个pH水平(酸化pH 7.6, 正常pH 8.1)和两个溶解氧水平(低氧2mg·L-1, 常氧7mg·L-1)维持7d, 胁迫因素维持恒定或昼夜节律性变化, 测定其伞部直径、收缩频率及酸碱平衡、免疫和抗氧化相关酶活力。研究表明, 海洋酸化和低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海蜇碟状幼体的生理代谢和生长发育, 且酸化和低氧之间表现出部分拮抗作用, 昼夜波动的暴露模式对海蜇碟状幼体的损伤程度大于恒定的暴露模式。  相似文献   
10.
海洋酸化和纳米金属对海洋动物构成威胁,但海洋酸化和纳米金属胁迫对水母的影响却未曾报道。本研究以我国近岸大型食用水母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为研究对象,研究海洋酸化和纳米银(AgNPs)胁迫对海蜇幼蛰的生理影响。将海蜇幼蛰暴露于两种水平的pH(8.10和7.60)和三种浓度的AgNPs(0、20和200 μg/L)持续14 d,测量其生长、运动行为以及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海洋酸化能显著增强过氧化氢酶(CAT)和离子转运酶(Ca2+-ATPase、Na+K+-ATPase)活性,从而缓解AgNPs对幼蛰产生的氧化应激。AgNPs会抑制幼蛰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影响能量代谢,造成幼蛰生长速度减慢、收缩频率降低。随着AgNPs浓度的增加,海洋酸化导致幼蛰产生更高水平的脂质过氧化,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