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6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107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101篇
地质学   185篇
海洋学   53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扰动生物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建造者,通过对沉积底质的改造直接影响沉积物和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营养物质的循环、迁移和存储),对底栖生态系统工程有重要的影响.遗迹化石作为底栖生物活动的载体,为研究寒武纪大爆发之后底栖生态系统工程建造者的演化规律,并评价底栖生态系统工程建造者对生态系统工程产生的影响提供了依据.对河南地区8个寒武系剖面的遗迹化石数据进行统计,应用现代生物学中生态系统工程影响值的概念,从功能群、阶层、生物灌溉3个方面对底栖生态系统工程建造者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寒武系第三阶至鼓山阶底栖生态系统工程建造者功能群类型由生物扩散型扰动者往向上/下运输者转变,阶层逐渐加深,生物灌溉越来越普及,生态系统工程影响值不断增大.鼓山阶至第十阶,遗迹化石类型及结构变化不大,生态系统工程影响值趋于稳定.这表明从寒武纪生物大爆发至鼓山阶,底栖生态系统工程建造者的行为策略发生着明显的进化与创新,生态系统工程建造者不仅开拓了重要的生态空间,而且为其他底栖生物和微生物创造了新的生境,在寒武纪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以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九龙江口省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泉州湾省级湿地保护区3个红树林分布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底栖软体动物在中等尺度下的共存格局及机制。利用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基于蒙特卡洛的零模型和网络分析探讨底栖软体动物的共存格局,利用raup-crik零模型识别决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测定底栖软体动物的相对重要性。结果显示,漳江口、九龙江口和泉州湾湿地共发现37种底栖软体动物,底栖软体动物的平均密度、物种数及群落物种组成差异显著。软体动物的共存格局呈现非随机分散和模块化,这些格局同时受到决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的调控作用,其中,物种竞争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海龙  管志涛 《热带地理》2021,41(5):943-955
从产业环境、产业规模和产业效益3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中国2012—2018年省域尺度电影产业进行综合评价,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2—2018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但发展速度显著提高,“T”字型空间结构逐渐形成,其发展空间格局与经济发展格局趋同性特征显著;2)电影产业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空间格局整体呈现东、西部地区高,中部地区低的“凹”字型特征;3)电影产业规模上升较快,形成东部发达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格局;4)产业效益增长显著,空间分布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逐步明晰;5)电影产业发展水平省际之间差异大,均衡化演变趋势逐渐显著,影片制作发行和票房收入是导致省级电影产业指数差异大的主要原因;6)电影产业的发展及其时空演变是以经济和对外开放程度因素驱动为主,人口、政策、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对广州市越秀区解放中路考古遗址剖面进行了年代学、岩性、硅藻和软体动物鉴定等研究,发现广州珠江北岸古城区南部在先秦时期为河道及河口湾湿地/洼地;因河流-河涌的淡水注入使河口盐度降低,故而沉积物中未见较高盐度的微体生物,仅发现了河口型咸水-半咸水硅藻;此时堆积的贝壳大多为淡水种,半咸水种少见,表明先秦(东周)时期,广州地区水域盐度与中全新世海湾环境完全不同。东周时期珠江两岸为河流淡水影响为主、与上溯潮水交汇的微咸水或淡水环境;地层中出土的大量淡水-微咸水贝壳,经AMS14C测年归于早于2500年前的渔猎文化盛行时食用废弃堆积,其后又被挖掘再堆填到后期的文化堆积中(如唐代城市扩张及清挖河涌)。秦至唐代该地逐渐成为人类频繁活动的地点,但仍为河流—潮汐相互影响下的洼地或河涌低地环境,与历史记录的唐代珠江岸线分布基本一致。宋代以后该区域已经暴露地表,并逐渐成为古代广州城区,期间可能受到多次洪水冲积。上述变化主要与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河流泥沙输入、土地利用与围垦等多方面影响有关,这些考古记录与广州古城演变吻合,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晚全新世海退,以及平原淤积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松散沉积物是覆盖层的主要物质存在形式,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研究对象。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对覆盖层调查的深度与精度不断提高,能否实现对松散沉积物的精准、原位无污染取样是制约后续研究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基于锡林郭勒盟-通辽地区钻探调查实践,将绳索取心钻进工艺、超前取心技术与成膜护壁冲洗液技术相结合,提高孔壁稳定性和松散岩心完整性,解决制约厚覆盖层调查钻探取样技术难点,可为相关领域松散沉积物调查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6.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潜在的巨量能源,但其分解释放的甲烷可能对全球气候与海洋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然而,人们目前对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产生的环境和生物效应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北极地区的斯瓦尔巴特群岛及邻区的海底和冻土层中蕴含大量甲烷,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是人们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和其分解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绝佳场所。系统总结了斯瓦尔巴特群岛及邻区水合物分解的气候与环境效应,发现目前研究区水合物分解产生的甲烷进入大气的年际通量不大,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可能有限;水合物分解对海底滑坡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但不是首要因素;海底水合物分解释放的甲烷能打破原有的化学平衡、生产力分布规律与输送机制、生物耦合关系甚至不同栖息地间的连通性,进而影响底栖生物群落。这些认识对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东沙海域是南海北部一个重要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区, 其陆坡广泛发育滑塌构造。文章对采自东沙陆坡中部973-4柱样和下部平坦区973-5柱样开展了沉积学粒度、底栖有孔虫种属特征和稳定同位素等的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两个柱样中底栖有孔虫的δ13C在末次冰期均出现明显负偏现象, 同时δ18O增高, 指示该时期东沙海域存在持续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事件; 末次冰消期以来, δ13C负偏现象逐渐消失, δ18O值降低, 可能是由于海平面上升阻止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973-4柱样仅在末次盛冰期对应层位440~600cm段存在明显的滑塌沉积, 且该层段对应的特征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spp.和Bulimina spp.的数量突增, 推测该区的海底滑塌可能是由于末次盛冰期海平面大幅度下降引起天然气水合物大量分解诱发所致; 973-5柱样同样记录到了海底滑塌现象, 但其滑塌沉积晚于973-4柱样的滑塌时间, 且其规模较小。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雅浦海沟中底栖生物群落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级,本研究分析了雅浦海沟真光层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海底沉积物和巨型底栖生物(海绵、海参、海蛇尾、海星、海葵和钩虾)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研究发现雅浦海沟真光层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δ13C值[(-22.8±0.4)‰和(-21.8±0.8)‰]和δ15N值[(5.4±0.4)‰和(6.8±0.2)‰]与巨型底栖生物的δ13C值(-20.1‰~-16.8‰)和δ15N值(11.9‰~17.9‰)的差异超过了一个营养级,表明作为底栖生物的初始食物来源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在向下输送的过程中经历了食物链传递和细菌的降解。巨型底栖生物的δ15N和δ13C值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此外不同物种之间营养级也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海绵的营养级相对较高(3.4~4.7),海参(3.3~3.6)、海蛇尾(3.4~3.5)和海星(3.2~3.7)的营养级较为接近,钩虾(2.9~3.3)和海葵(3.1)的营养级则相对略低,反映了底栖生物不同物种之间食物来源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n the New Zealand freshwater mussel Echyridella menziesii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hort-term effects (7–8 days) of food type on rates of biodeposition and benthic substrate respiration. Post-feeding biodeposition rates ranged from 0.34 to 1.52?mg?g?1?h?1 (mean?=?0.50?mg g?1?h?1) and were unaffected by the addition of toxin-producing Microcystis. Addi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 (30?mg?L?1) visibly altered substrate composition, and increased total and inorganic biodeposit production rates by 24–33% compared to mussels fed commercial phytoplankton stock. Biodeposition rates of mussels in lake bed substrates were 38% higher than those in silica sand for identical feeding regimes, suggesting that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material produced in this experiment could have been derived from feeding on organic matter in the lake bed sediments. Respiration rates were higher in treatments with Microcystis but were un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f mussels. This laboratory study suggests that biodeposition by E. menziesii is resilient to short-term exposure to Microcystis, and highlights the ability of mussels to alter benthic substrate composition by incorporating suspended sediment into substrates.  相似文献   
10.
罗海  李杰  邹亚菲  徐会明 《地学前缘》2020,27(6):289-299
湖泊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湖泊初级生产力的生物多样性在湖泊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其如何在千年时间尺度上对气候变化做出响应却知之甚少,而千年时间尺度与预测未来变化最为相关。本文以云南云龙天池湖泊为研究对象,以湖泊重要的初级生产力硅藻为研究手段,分析了末次冰消期期间硅藻生物多样性对千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响应。云龙天池硅藻生物多样性表现为暖期高、冷期低。随着全球温度的快速变化,硅藻生物多样性亦对应的快速响应:在转暖时(Bolling/Allerod暖期)快速增加,在转冷时(Herinrich 1和Younger Dryas)快速降低。这些变化主要与温度变化驱动的湖泊环境条件的变化(比如冰封期长短、边岸带水生植被的变化等)有关。研究结果还表明,在末次冰消期期间,云龙天池湖泊硅藻生物多样性与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同步,而且在长时间尺度上,气候变暖对高山湖泊生物多样性可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