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鹏  尤锋  李军  宋宗城  张培军 《海洋科学》2011,35(12):10-14
采用放射性免疫方法测定和比较了人工诱导的雌核发育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与对照组牙鲆血清中睾酮(T)和雌二醇(E2)水平。研究发现, 雌核发育牙鲆个体中的T 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牙鲆个体(P〈0.05), 而其E2 含量则略低于对照组个体; 在雌核发育牙鲆中, 卵巢发育不正常的个体比发育正常的...  相似文献   
2.
紫外线照射使精子遗传物质失活,用细胞松弛素B(CB)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二极体释放,诱导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雌核发育二倍体。用强度为2561μW/(cm2.s)的紫外线(254 nm)照射不同时间的精子与正常卵子受精。结果发现随照射时间的增加,卵裂率、早期胚胎存活率和小耳幼虫发生率逐渐降低,照射30 s时小耳幼虫发生率降为0。受精后35 min,显微镜下观察到有20%~30%受精卵排出第1极体时,用浓度0.5μg/mL的CB持续处理受精卵20 min,诱导出刺参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雌核发育二倍体发育速度低于正常二倍体。微卫星分析表明,雌核发育二倍体诱导成功率为93.3%。  相似文献   
3.
在1698μWcm-2s^-1的紫外线照射强度下,虾夷扇贝雌核单倍体的最佳诱导时间为60s。从早期胚胎存活率可以观察到Hertwig效应的存在。随着照射时间增加,受精率明显下降,而受精卵在到达D形幼虫期之前便停止发育。扫描电镜显示,随着紫外线照射强度的增加。精子顶体和鞭毛结构趋向于受到更大程度的破坏,直到完全失去顶体和鞭毛。并指出这可能是造成受精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大连湾牡蛎的染色体数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连湾牡蛎的早期胚胎为材料。经染色体数目分析,首次提出大连湾牡蛎的染色体数目为2n=20。为牡蛎遗传育种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僧帽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卵母细胞发育的超微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僧帽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初级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和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二倍体和三倍体卵母细胞发育差异明显。在卵黄形成期,二倍体卵母细胞呈椭圆形,细胞核呈伪足状突起,核仁呈颗粒状聚合体,细胞器多发达,合成卵黄粒我,细胞膜外有生绒毛,卵母细胞生物合成旺盛、代谢活动强;而三倍体卵母细胞大都呈不规则形状,该仁小、致密,细胞器少且不发达,卵黄粒少,细胞膜外无微绒毛,卵母细胞生物合成及代谢弱。  相似文献   
6.
利用紫外线照射灭活的同源精子,激活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卵子分裂,获得雌核发育胚胎,流式细胞仪检测胚胎细胞平均单倍体率为82.5%。对获得的胚胎进行全基因组扩增,获得足量的基因分型模板,利用高分辨率溶解曲线(HRM)技术对其进行9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型。结果显示,诱导雌核发育胚胎的位点检出率为96.27%,其中99.06%的位点分型结果与相应雌性亲本相符;单个胚胎中只表现一种等位形式的位点占91.67%~96.88%,平均为94.81%,较雌性亲本的纯合位点比例(64.25%)明显提高。本研究利用灭活同源精子诱导获得栉孔扇贝雌核发育胚胎,并利用单个胚胎的全基因组扩增产物进行基因位点分析,为扇贝人工诱导雌核发育个体的早期多基因位点检测和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电刺激可诱导卵子雌核发育,但在海洋生物中尚无报道。为获得电刺激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的最佳条件,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分别研究了电场强度、电容、脉冲次数、卵子密度及缓冲液种类对诱导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缓冲液的诱导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但甘露醇缓冲液的诱导效果优于Zimmerman氏缓冲液和山梨醇缓冲液;最佳卵子密度为11.25×104个/mL,场强的最适范围为1.00~1.75kV/cm。最优电刺激诱导条件组合是:0.30mol/L甘露醇缓冲液,卵子密度11.25×104个/mL,脉冲强度1.20kV/cm,电容3μF,2次电脉冲。(2)应用优化后的电刺激参数诱导雌核发育,获得了最佳的诱导效果,得到的卵裂率为28.16%,胚胎存活率为98.37%。本研究首次成功应用电刺激法诱导了栉孔扇贝的雌核发育,并得到了单倍体胚胎,初步建立了栉孔扇贝中该诱导法的参数体系。  相似文献   
8.
A recent publication on the phytolith assemblage at Fahien rockshelter, Sri Lanka (Premathilake and Hunt) is argued to represent: the exploitation of wild Musa acuminata and M. balbisiana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the introduction of edible diploid cultivars from the Southeast Asia–New Guinea region during the early to mid‐Holocene; the gener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riploid banana hybrids on Sri Lanka before 6194–5994 cal bp ; and the subsequent spread of derived triploid cultivars to mainland India and westward to Africa. A careful review of the archaeobotanical research presented by Premathilake and Hunt, in the context of broader multidisciplinary evidence (agronomy, archaeobotany, genetics and linguistics) for the domestication and spread of banana cultivars, indicates that three main aspects of their argument are problematic: the lack of clarity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banana domestication in the past; the methods used to discriminate phytoliths into banana taxa; and the promotion of Sri Lanka as a source region rather than a recipient of banana cultivars. Following reconsideration, the Fahien evidence i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interpretations for the origins of diploid and significant triploid cultivars outside of Sri Lanka and dispersal to that island. © 201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平鲷(Rhabdosargus sarba)自然群体和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平鲷自然群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的染色体没有明显的形态结构差异,数目均为2n=48,中部着丝点染色体2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2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19对,其核型公式为4m+2sm+4st+38t,染色体总臂数(NF)54,染色体上未见随体、次缢痕,也未发现有明显异形的性染色体;雌核发育单倍体染色体数目n=24,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有2条,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条,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2条,端部着丝点染色体19条,核型公式为2m+1sm+2st+19t,染色体总臂数(NF)27,单倍体染色体数量是其二倍体染色体的一半,其形态和结构与同源的另一套染色体相似.根据鲷科几种主要鱼类的核型,结合它们之间的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和遗传亲和力、个体发育及其基本生物学特征分析,在分类学上平鲷可以归入鲷属,与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和黄鳍鲷(Sparus latus)同为一属.  相似文献   
10.
多倍体诱导会造成物种中不同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不同,以内参基因作为对照的相对实时定量PCR是检测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的一种高效方法,这就需要对多倍体中的内参基因进行筛选以获得较适宜的参比基因。本研究以二倍体和三倍体牙鲆肌肉和脑组织为对象,以绝对定量及2–ΔCt等方法分析管家基因18S rRNA、β-肌动蛋白基因(β-actin),β-2-微球蛋白基因(b2m),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gapdh),核糖体蛋白L17基因(rpl17),α-微管蛋白基因(α-tub),延伸因子-1-α基因(ef1-α)和泛素结合酶基因(ubc-e)的表达水平稳定性。绝对定量分析发现18S rRNA和α-tub的表达在牙鲆二、三倍体肌肉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基因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利用2–ΔCt分析方法分析发现只有α-tub的表达在二、三倍体牙鲆肌肉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基因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牙鲆三倍体的脑和二倍体的脑之间,这些基因的表达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综合基因表达稳定性和Normfinder分析的结果发现,ef1-α是定量分析牙鲆三倍体的肌肉和二倍体的肌肉之间基因表达差异的较适合的内参基因,α-tububc-erpl17β-actin只在其中一种分析方法中符合要求,而其他基因不符合任何一种分析方法的要求;ef1-αrpl17是定量分析牙鲆二、三倍体脑组织之间基因表达差异的比较适合的内参基因,β-actin只在基因表达稳定性上符合要求,其他基因不符合任何一种分析方法的要求。本研究为分析牙鲆二倍体和三倍体同一组织之间基因表达的差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