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篇 |
完全免费 | 41篇 |
专业分类
海洋学 | 167篇 |
出版年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及其层序地层学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钱塘江口是世界著名的强潮型河口湾。平面上呈典型的喇叭状,具明显的三分性:上部的正常河流段、中部的河口湾漏斗、下部的口门带。据沉积作用和沉积相组合,钱塘江河口湾的形成及其发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末次冰期(20000-15000aB,R)──下切河谷形成;(2)冰后期早期海侵(15000-7500aB,P.)─-河口湾充填;(3)最大海侵(7500-6000aB.P.)──海湾形成;(4)海面相对稳定期(6000aB.P.至今)──河口湾发育。其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海退-海侵进积旋回沉积层序。下切河谷底部的厚度异常的河床相砂砾层,从形成阶段上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是河流下切的滞留沉积,晚期是基面抬升河流加积作用形成,它们的界限即为初次海泛面。加积作用形成的河床相砂砾层,有别于滞留沉积作用形成的河床相砂砾层,前者具加积副层序组合、向上变细的正粒序,且形成的地质年代较晚。 相似文献
3.
4.
5.
根据2002年7月在江苏大丰碱蓬滩潮沟观测的水文、悬沙、底质等资料,分析了潮沟的输水、输沙特征及悬沙和底质在粒径组成上的关系,结果表明,潮沟在流速、悬沙浓度、输水、悬沙输运、底质活动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涨落潮不对称.滩面归槽水占潮沟落潮输水量的33%,由此造成的悬沙输运量占潮沟落潮悬沙输运量的20%,这是导致潮沟涨落潮输水输沙不对称的主要因素.在一个潮周期中潮沟的净输水、净悬沙输运方向与滩面相反,指向落潮方向.悬沙和底质组成以粉砂和黏土为主,潮沟和滩面的悬沙粒径组成差别很小.悬沙是滩面底质的主要物质来源,两者在粒径组成上存在着必然联系,沉积物粒径与该粒级在底质中的含量与在悬沙中的含量之比具有明显的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6.
山东夏季旱涝指数的振荡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山东旱涝变化规律的特殊性 ,利用 Z指数对山东单站旱涝等级进行了评定 ,在 Z指数的基础上构造了新的区域旱涝指标 ,对山东 1 95 1~ 2 0 0 3年区域旱涝指数进行计算和分类 ,利用Morlet和 Mexican hat小波变换对山东和邻近地区的夏季旱涝指数的振荡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山东夏季旱涝与华北、黄淮地区相差较大 ,山东夏季旱涝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群发性的特征和2~ 5年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7.
根据1861~2002年100多年中的15幅海图资料,以GIS技术为支持,建立不同时期长江口水下数字高程模型(DEM),对长江河口南支涨潮槽新桥水道进行了冲淤变化的定量计算,并对比计算了多年来新桥水道0m岸线和5m等深线以及横断面的演变.计算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区域内自1861年以来新桥水道冲淤过程明显被分为三个阶段:1861~1926年的66a间新桥水道区域经过一段时间的冲刷后又重新产生淤积,总容积变化不大;1926~1958年的33a间新桥水道在不断的冲刷中总容积由2.603亿m^3增长到5.076亿m^3;1958年至今的45a时间里水道容积基本保持在平均5.02亿m^3.1926年新桥水道10m等深线已经形成一定的格局.1947年5m等深线向上延伸,扁担沙已经不再与崇明岛相连;1958年上下扁担沙的5m等深线基本连成一体,可以认为此时新桥水道已经形成.从新桥水道的横断面变化来看,其主泓不断发生变化,主泓经历了向北移的过程,移动约为1.1~2.8km. 相似文献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