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143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自然资源全要素调查工作中分类标准不同、调查口径不同、调查方法不同,造成的各部门调查软件平台重复开发建设和调查数据结果地理信息特征表达不清晰等问题,本文结合自然资源全要素野外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统一对象,构建了自然资源语义化特征模型,提出了表征不同自然资源类型的自适应野外调查方法,实现了灵活性高、性能优异的自然资源调查技术平台,形成了统一的自然资源全要素野外调查框架,可以有效提升多门类自然资源基础调查、专业调查、动态调查的能力与水平,为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可靠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开展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山区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的过程中,利用“科学”轮船载的全水深多波束测深系统Seabeam3012对多个海山进行了地形测量工作。针对作业过程中遇到的恶劣海况导致采集数据质量差、多波束系统易检测错误海底信息、测线布设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船体姿态对数据质量影响分析的多波束测线方向优化、基于地形变化并参考浅地层剖面资料的作业参数优化和基于实时采集情况的多波束采集测线布设优化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海山区多波束数据采集质量,并提高了作业效率。获得的高品质地形数据,为多学科协同研究奠定了基础,为ROV等设备的现场作业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3.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uned mass dampers (TMDs) on structures undergoing inelastic deformations may largely depend on the ground motion intensity. By 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each seismic intensity on the overall cost of future seismic damages, lifecycle cost (LCC) proves a rational metric for evaluating the benefits of TMDs on inelastic structures. However, no incorporation of this metric into an optimization framework is reported yet.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ology for the LCC‐optimal design of TMDs on inelastic structures, which minimizes the total seismic LCC of the combined building‐TMD system. Its distinctive features are the assumption of a mass‐proportional TMD cost model, the adoption of an iterative suboptimization procedure, and the initialization of the TMD frequency and damping ratios according to a conventional linear TMD design technique. The methodology is applied to the seismic improvement of the SAC‐LA benchmark buildings, taken as representative of standard steel moment‐resisting frame office buildings in LA, California. Results show that, despite their limited performance at the highest intensity levels, LCC‐optimal TMDs considerably reduce the total LCC, to an extent that depends on both the building vulnerability and the TMD unit cost. They systematically present large mass ratios (around 10%) and frequency and damping ratios close to their respective linearly designed optima. Simulations reveal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design methodology and the importance of adopting a nonlinear model to correctly evaluate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TMDs on ordinary structures in highly seismic areas.  相似文献   
4.
A full‐scale 5‐story steel moment frame building was subjected to a series of earthquake excitations using the E‐Defense shake table in August, 2011. For one of the test configurations, the building was seismically isolated by a hybrid system of lead‐rubber bearings and low friction roller bearings known as cross‐linear bearings, and was designed for a very rare 100 000‐year return period earthquake at a Central and Eastern US soil site. The building was subject to 15 trials including sinusoidal input, recorded motions and simulated earthquakes, 2D and 3D input, and a range of intensities including some beyond the design basis level. The experimental program was one of the first system‐level full‐scale validations of seismic isolation and the first known full‐scale experiment of a hybrid isolation system incorporating lead‐rubber and low friction bearings. Stable response of the hybrid isolation system was demonstrated at displacement demands up to 550 mm and shear strain in excess of 200%. Torsional amplifications were within the new factor stipulated by the code provisions. Axial force was observed to transfer from the lead‐rubber bearings to the cross‐linear bearings at large displacements, and the force transfer at large displacements exceeded that predicted by basic calculations. The force transfer occurred primarily because of the flexural rigidity of the base diaphragm and the larger vertical stiffness of the cross‐linear bearings relative to the lead‐rubber bearings.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HCW-90型全液压自动猫道的钻杆支架起升过程进行研究,采用多体动力学与液压控制系统联合仿真方法,分析了钻杆支架起升液压缸动作的同步性对钻杆从支架末端运动至平台档销限位处的动态过程的影响。重点讨论了起升液压缸同步性对管体空间位姿、动力学参数、管体运动至终了处与档销碰撞过程。进一步分析了管体受到限位后趋于稳定的动态过程和定位精度。此外,综合考虑管体运移的快速性、平稳性和定位准确性,对起升液压缸的液压控制系统的输入信号进行了合理调整,并在满足工作性能的前提下,提出了采用分流阀构建低成本液压控制系统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在地球化学样品检测工作中,Ag、B、Sn等难分析元素通常采用传统的交流电弧发射光谱法(摄谱仪),随着地球化学样品数量的增加以及对检测结果质量要求的提高,该方法操作复杂、分析过程繁琐的问题与日常大量样品分析的矛盾日益突出,多道式电弧直读发射光谱也开始在行业内应用。本文基于先进的数字光源技术和CCD全谱型光谱仪技术,改进了电弧发生系统、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将电弧激发光源与Paschen-Runge型全谱CCD光谱仪结合,研制了一款新型的台式全谱直读型电弧发射光谱仪E5000。E5000型电弧发射光谱仪通过激光定位结合程控电极技术,自动调整电极位置,提高了采谱过程的精度控制;利用CCD全谱技术获得了激发样品的全谱信息,可轻易实现光谱信号的背景扣除和干扰校正;且无需再次测定黑度,直接获得分析结果;同时结合内标法和标准加入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复杂基体样品的分析精准度。应用研制的光谱仪对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样品进行检测,Ag、B、Sn元素的检出限分别达到了0.01μg/g、0.65μg/g、0.16μg/g,在分析水系沉积物、土壤时检测精密度基本小于10%,优于当前的摄谱法和多道电弧直读光谱法,满足了地球化学样品检测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7.
马利群  李理  刘俊杰  孙九林  秦奋 《测绘科学》2021,46(3):80-86,95
针对GLAS地学激光测高系统是冰、云和陆地高程卫星(ICESat)的唯一监测工具,能够记录地表光斑内的地物信息,是否能应用于黄土高原土地覆盖分类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利用粒子群和最小二乘法相结合的方法对GLAS波形数据进行高斯分解,获取高斯波个数、波形总能量、波形信号起始和信号结束位置4个波形参数;基于波形自动分类方法对黄土高原水体、森林、城市用地、其他地类(裸地、低矮植被等)进行分类。通过基于覆盖相同研究区域的30 m地表覆盖数据(Globe Land30),验证分类的准确性。结果表明,GLAS大光斑波形数据对黄土高原的4种地类能够很好地进行区分,总分类精度高达87.68%,Kappa系数为65.79%。研究表明,GLAS波形数据可以作为获取土地覆盖信息的有效数据源,为研究黄土高原土地覆盖变化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支撑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基础,作为自然物的土地具有价值属性。土地储备涉及市土地开发中心前期部、征地部、出让部、工程部、合同部、计财部等内部职能部门,涉及测绘、规划、房管、农业、城市更新、发改、人民政府等外部单位,交互业务较多,因此土地的规划、审批、征收、出让、工程等流程复杂、管理困难。本文介绍了土地储备业务管理系统的实现思路,系统实现建立业务审批体系。规范资金使用和管理,达到海量数据高效处理、图属档一体化、实时信息在线共享、流程优化协同办理、短信督办提醒的目标,满足对土地储备情况的宏观监管和微观审批,形成完善的土地储备业务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文孝贵 《地下水》2011,(1):150-151,153
通过分析西石门铁矿环境水文地质特征,依据水环境污染综合评价指数方法对矿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的现状进行了评价.简要阐述了矿区生产和老窿水的存在对地下水资源造成的影响,矿区井巷工程在地下水位以下施工后地下水环境的一些变化趋势及初步预防措施,为将来矿区深部生产过程中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统筹城乡发展导向的中心村镇建设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为促进乡村空间重构、优化城乡格局提出了新要求。中心村镇是连接城市和散乱村庄建设的纽带,通过推进一定乡村地域的组织、产业和空间"三整合",可以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与健康发展,中心村镇建设的科学规划与决策也亟需相关理论支撑。以乡村地理学、乡村规划学和乡村社会学等领域为背景,着眼于空间、时间和主体3个维度,对增长极理论、中心地理论、农业区位论、经济成长阶段论、空心村生命周期理论、社区(公众)参与等中心村镇建设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分析,探讨了这些理论在我国中心村镇建设与规划中的应用,认为中心村镇建设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分类指导我国中心村镇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