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5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佳  谢超  林琳  黄菊  王婷  俞群娣 《海洋与湖沼》2015,46(5):1175-1179
为提高鱿鱼加工下脚料的利用率,以秘鲁鱿鱼肝脏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酶解技术和凝胶蛋白分离技术等对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鱿鱼肝脏蛋白酶解液经过超滤处理后(分子质量为20k Da),用Sephadex G-100初步分离,得到五个组分,对分离的组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降血压活性能力最强的是组分二,测定其半抑制浓度(IC50)为1.8mg/m L。对组分二进行活性条件分析,结构表明其ACE抑制活性在温度0—100°C、p H 1—12之间基本没有变化。最后用DEAE阴离子交换柱和Sephadex LH-20对组分二继续分离纯化,得到组分六和组分七,测定其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达到1.52 mg/m L和2.16 mg/m L。本研究可为利用鱿鱼加工下脚料开发降血压活性肽产品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110kVp)与低对比剂量(1.0mL/kg)在肝脏CT增强扫描中的可行性。方法:116例行肝脏CT增强扫描,且BMI<25kg/m2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进行研究,每组58例。A组:管电压110kVp,对比剂碘帕醇(300mgI/mL),对比剂量(1.0mL/kg),采用正弦迭代重建(SAFIRE)。B组:管电压130kVp,对比剂碘帕醇(300mgI/mL),对比剂量(1.2mL/kg),采用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FBP)。测量动脉期腹主动脉CT值、肝门脉期门静脉CT值及增强扫描3期(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肝右叶肝实质CT值;计算两组图像的肝动脉期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及总有效辐射剂量ED;并对两组图像进行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和B组CNR、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在增强扫描3期测得肝右叶肝实质CT值及动脉期腹主动脉CT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门脉期A组的门静脉CT值低于B组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A组的3期总有效辐射剂量(ED)(9.88±3.56)mSv低于B组(13.91±4.71)mSv,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A组比B组的对比剂量减少17%。结论:128层MSCT在肝脏增强CT扫描中,应用低管电压(110kVp)和低对比剂量(1.0mL/kg),联合迭代重建技术(SAFIRE),可以得到较好的图像质量,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及人体碘摄入量。   相似文献   
3.
CT灌注成像是一种通过计算单位时间每体素内对比剂浓度改变,从而反映组织、器官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无创性功能成像技术。在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目前,CT灌注技术在中枢、上腹脏器中的应用最为广泛,腹部以肝脏灌注技术最为成熟。多种肝脏病变鉴别诊断困难、治疗与预后差异较大,CT灌注为正确评估肝脏病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本文现就CT肝脏灌注的原理、优势及临床价值等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麻痹性贝毒(PSP)对肝脏和肾脏损伤的机制,采用膝沟藻毒素GTX-1,4对小鼠进行急性暴露,剂量为1μg/kg,时间分别为60、90、120min。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肝脏染毒组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在肾脏中,60 min时染毒组GSH含量没有明显变化,90、120 min时GSH含量降低;两器官中抗氧化酶(GSH-Px、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变化(P0.05)。从而推断,GSH参与了PSP对肾脏损害的毒性过程;肾中GSH含量有可能作为PSP早期检测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闽南近海常见鲨鳐类肝油的四种理化常数和角鲨烯含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晓春  丘书院 《台湾海峡》1997,16(4):468-472
本文分析测定了闽南近海常见鲨鳐类肝油的理化常数和角鲨烯含量。尖头斜齿鲨肝油的碘值特别高,说明其中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很高;非皂化物含量很低,约占肝油重的38×10-3(m/m);角鲨烯含量极微,在肝油中仅占84×10-5(m/m)。闽南近海常见鲨鳐类肝油的角鲨烯含量均很低,变化在(31~116)×10-5(m/m)之间。在相同的气相色谱条件下,小孔沙条鲨和狭纹虎鲨肝油中没有检测到角鲨烯。  相似文献   
6.
The diet of albacore Thunnus alalunga from their spawning ground in the waters of Mauritius was investigated. The stomach contents of 249 albacore individuals, caught by industrial longliners and artisanal fishers, was analysed, and the dominant prey taxa were selected for lipid and fatty acid (FA) analysis. The FA profiles of prey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liver tissue of spawning-capable and post-spawning female albacore, using multivariate analysis. Whereas stomach content analysis identified cephalopods and crustaceans as the dominant prey items in number, FA-profile analysis identified crustaceans and fishes as the most-frequently consumed prey of post-spawning female albacore. In contrast, the FA profiles of spawning-capable albacore and those of prey showed very low similarity. Analysis of the prey suggests that although cephalopods, crustaceans and fishes could all provide albacore with the required lipids and FAs, cephalopod prey seem to be less desirable owing to their lower energy content (i.e. low in total lipid, triacylglycerol, 16:0, 18:0 and 18:1ω9). Instead, the most beneficial food appeared to be locally available fishes, which are more energy-rich and have a higher docosahexaenoic acid/ eicosapentaenoic acid ratio. These results provide new information on the trophic ecology of albacore, promot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prey type for successful reproduction of albacore, and highlight the advantages of FA profiling to study diet.  相似文献   
7.
报道摘除中华绒鳌蟹眼柄对其肝脏结构及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实验分成两组,即摘除眼柄和对照组。摘除眼柄使中华绒鳌蟹肝脏中B细胞明显增多,F细胞和E细胞减少,促使肝脏物质的分泌和肝脏中储存的物质向精巢转移,对肝脏氨基酸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连续降温对大菱鲆成鱼代谢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寻连续降温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成鱼血清、肝脏及肌肉能量代谢等指标的影响,作者将大菱鲆从正常养殖水温18℃快速、连续降温至1℃,并在18℃、13℃、8℃、5℃、3℃和1℃共计6个温度点取血采样,分别测定血清中的总蛋白(TP)、白蛋白(AL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糖(GLU)以及肝脏中的糖原和肌肉中的乳酸等指标。结果发现,随着温度降低,大菱鲆的血清TP浓度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13℃和3℃之间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ALB浓度则呈现升高趋势,在3℃时显著高于1℃(P0.05);血清TC浓度呈现升高趋势,且3℃时显著高于18℃(P0.05);GLU浓度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且8℃、5℃、3℃实验组浓度显著高于其余实验组(P0.05);尿素浓度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趋势,且8℃时显著高于1℃(P0.05);肝糖原浓度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且8、5、3℃实验组浓度显著高于其余实验组(P0.05);肌肉中乳酸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5℃时显著高于18℃(P0.05);其余指标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当温度在18~8℃时,降温对大菱鲆体内代谢影响不大;当温度降到8~3℃时,大菱鲆体内开始出现应激反应;当温度继续降低至1℃时,大菱鲆体内的各种代谢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综合分析各温度下的代谢指标得出结论,3~1℃温度区间与大菱鲆的生态冰温点比较接近,可以在此温度区间附近进一步进行无水保活的探索,在保证大菱鲆无水运输可行性的基础上优化经济成本。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或多期扫描技术对肝内小于3cm或CT表现不典型的肝小血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期或多期全肝和局部动态扫描。结果:直径小于3cm的肝小血管瘤增强表现复杂,呈多样化的影像。结论:肝小血管瘤的鉴别诊断的正确率与CT扫描技术密切相关,而观察延迟和扫描病灶密度的充盈程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对局灶性脂肪肝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局灶性脂肪肝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及方法对43例经穿刺及治疗证实的病例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就其形态、密度、分布进行分析.结果病例大部分呈叶或段的均一分布及亚段分布,各占44%和26%.其程度为轻度9例,占21%.中度23例,占56%.重度11例,占23%.病灶呈片状,病灶内血管走行自然,无占位效应.结论螺旋CT对局灶性脂肪肝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