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NOAA的GNOME溢油模型在湄洲湾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湄洲湾试用GNOME溢油模型模拟溢油扩散.先用EFDC建立潮流场,并选用主导风形成常风场,一并输入GNOME建立起溢油模型,模拟涨、落潮过程叠加不同风况下敏感海域的溢油扩散.模拟结果:初始溢油量为100t,扩散到第6小时,8种不同条件下挥发油量都为7.7t,附岸和漂浮油量和为92.3t,其中漂浮油量为6.4~92.0t,相应附岸油量为85.9~0.3t;溢油扩散最大范围为1.3~30.0km。,90%置信区间为2.0~56.0km。,最大距离为1.2~14.6km;与前人模拟溢油扩散结果相比基本一致.经分析,溢油扩散主要受3个方面影响:(1)岸线走向:当岸线靠近油膜漂移的路线时,大量油膜附着在岸上,扩散范围较小;(2)风况与流场关系:如果两者方向一致,油膜会扩散较远;(3)风区长度:风区越长,油膜扩散范围越大.总之,建立GNOME溢油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溢油扩散趋势,对溢油应急响应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1989~2010年间厦门湾滨海湿地人为干扰影响评价及景观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厦门经济特区成立后的2个关键时段为监测期,利用1989~2010年的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建立了3个时间节点的厦门湾湿地与非湿地景观类型数据库.基于景观生态学与地统计学理论与方法构建人为干扰度及其动态模型,评价了过去22a间滨海湿地人为干扰影响及其动态变化,并分析了景观格局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厦门湾滨海湿地退化程度不断加剧.自然湿地的面积从1989年的275.82 km2降至2010年的238.60 km2;非湿地从1989年的590.61 km2上升至2010年的637.09 km2.在城市化不同阶段,滨海湿地经历着从以向人工湿地转化为主,过渡到以向非湿地转化为主的过程.干扰度及其动态模型能较好地表征城市空间拓展模式与人为干扰影响的空间响应关系.人为干扰影响正逐渐扩大其规模和强度,并且呈现出由陆地向海洋扩展的趋势.在第一时段,环西海域海岸线成为厦门城市化空间发展的重要方向,滨海湿地资源空间成为城市化扩展、海水养殖业占用的重要目标.在第二时段,人为干扰度变化的高值区已经沿着海岸线向东部转移,形成了新的干扰带;中高值区在整个区域蔓延,滨海湿地资源空间被进一步挤压.干扰度动态变化高值区是滨海湿地退化最显著的区域,也是未来进行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边缘密度、斑块密度与分离度综合起来能较好地反映出景观格局信息与人为干扰之间响应关系.研究区景观格局趋于复杂化,景观异质性程度升高,景观破碎度增大.非湿地景观类型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滨海湿地的优势景观控制力下降.人为干扰已成为厦门湾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海洋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海洋生态适宜性研究能够评定海域的固有属性对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适宜等级和潜力-限制因素.本研究以典型的海岛区洞头为例,构建了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空间分析模型,计算得到其空间分布,进而开展了生态适宜度的功能分区;据此划分了洞头区的生态管控空间,判断了未来海域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的主导方向,提出了各管控区发展的资源优势及限制性因素.结果表明,洞头海域按照生态适宜度值的高低可以清晰地划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适度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等4类功能区,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23%、50%、18%和9%;前两者为生态保护及恢复的重要区域,后两者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区域; 4类区域可以归并为生态保护、农渔业养殖、城镇开发3类管控功能区.本研究对开展海洋生态功能区划、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海岛地理缺水、季节性干旱等造成海岛植被修复工作困难的问题,采用室外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3种典型的海岛植被修复常用植物——木麻黄、台湾相思和夹竹桃的耐旱能力及使用保水剂、覆盖凋落物对其耐旱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苗木都具有一定的耐旱能力,在长时间干旱胁迫下,耐旱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夹竹桃、台湾相思和木麻黄;(2)在植被修复期间,应根据植物的耐旱能力,适当调整浇水间隔期.为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木麻黄、夹竹桃和台湾相思的浇水间隔期分别是20、15 d和10 d;而在极度缺水的野外,只为保证成活率的情况下,夹竹桃、台湾相思和木麻黄的浇水间隔可以分别延长至60、40 d和30 d;(3)施加土壤保水剂和土壤表面覆盖凋落物均可提高植物成活率,其中,覆盖凋落物效果优于施加保水剂;(4)施加土壤保水剂需控制合理比例,以保水剂与土壤质量比例为1∶500为宜.相关研究成果已在海岛植被修复中得到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可为我国海岛植被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根据2004—2006年夏季台湾海峡南部海域上升流区追踪过程中观测的颗粒有机碳(POC)、叶绿素o(ehl一0)、总悬浮颗粒物(TSM)含量数据,3个年份夏季上升流区POC含量范围分别为0.1150~0.2444、0.1391—0.6508、0.1068~0.5350m/dm^3,其平均值比同年份其他断面POC含量的平均值高.POC含量及Cchl-a/CPoc值的逐日变化对上升流事件的响应较好,反映出现场生产力对颗粒态有机碳的贡献与上升流发生过程的耦合;Cehl-a/CM值与chl一0含量呈正相关,在上升流的稳定期和衰减期,二者关系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能细分上升流事件的过程;上升流区的c洲一。/Ceo。值相对偏小,反映了上升流区浮游生物的高营养转换效率.POC和TSM含量的逐日变化关系在不同年份有不同表现,TSM含量对POC含量的影响存在促进和限制的可能;颗粒有机质含量占TSM比例的变化规律不明显,CPoc/CTsM值的逐日变化不能较好地响应上升流事件;CP0c/C鸭。值与TSM含量关系均呈负相关;受陆源有机物的补充及现场有机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c眦/cTsM值与TSM含量关系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8.
2004~2008年期间,在大亚湾进行了春、夏季两航次水质的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活性磷酸盐(PO4-P)、无机氮(DIN)、石油类(oil)含量的监测,结果表明除溶解氧含量只是季节间变化外,其余均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含量升幅较明显,有超一类水质现象出现,且夏季水质普遍劣于春季.利用海湾内外水交换参数和这些年间污染物监测资料,估算以功能水质标准为控制目标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大亚湾水质化学需氧量、无机氮仍有较大的环境容量,两者的环境容量分别为22 239 t/a和1 361 t/a;但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环境容量偏小,两者的环境容量分别仅有19 t/a和23 t/a.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系列浓度盆栽试验研究多环芳烃(PAHs)菲与芘在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中的迁移与分布规律,采用加速溶剂萃取(ASE)法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测定秋茄叶片和根中的多环芳烃含量,应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对秋茄叶片中的多环芳烃进行定位表征.结果表明:秋茄能从培养液中吸收菲和芘,并将根系吸收的菲和芘向叶片运输.秋茄体内菲和芘含量随处理时间(4、8、21 d)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培养8 d达到最大值.与4 d和8 d处理相比,在21d试验完成后,秋茄根与叶中的菲和芘含量显著降低,表明在红树植物体内存在明显的PAHs降解或者挥发.秋茄根系中的菲和芘含量随处理浓度提高而增高,与叶片相比,PAHs更多地在根部累积.在叶片中,菲和芘主要储存在叶片的维管束及附近的海绵组织中. 相似文献
10.
为了清晰了解温排水入海后的时空输移路径和温升范围,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以湛江湾内的某电厂为例,应用ECOMSED海洋模式计算其温排水的时空输移路径及温升范围,并结合野外生态调查结果评价其对湛江湾内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某电厂温排水导致湛江湾水体温升大于4℃、2℃、1℃的面积分别为0.110、0.480、1.629 km2,相对于约190 km2的湛江湾海域,影响面积很小;夏季浮游植物丰度随温度升高的变化率分别为-8.534%、-3.573%、-1.613%,浮游动物丰度随温度升高的变化率分别为-4.964%、-1.896%、-0.802%,温排水对浮游动、植物的影响夏季较冬季显著.某电厂温排水对湛江湾内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即使在高温季节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