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本文首次报报道了在青岛海采集的水螅虫类、羽螅科的一种新记录 佳美羽螅(Aglaophenia whiteleggei Bale)并将这种羽螅和1927年Hargitt根据厦门标本建立、而后又由林绍文报导的采自舟山群岛嵊山的多荚羽螅(Lytocarpus ruttingi Hargitt)作比较,发现它们在形态特征上完全相同,应该认为多荚羽螅是佳美羽螅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2.
李祥辉  张朝凯  王尹  刘玲 《地质学报》2018,92(6):1107-1130
华南晚中生代陆相岩石地层单元的精确时代和对比一直存在争议。通过总结新近发表火山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在本次工作补充基础上,修订并厘定了华南赣杭带晚中生代陆相火山-沉积盆地中岩石地层单元的时代和关系,取得了5个方面的基本认识。(1)浙西磨石山群、建德群和永康群时代分别为早白垩世早-中期(~145~120 Ma、~140~115 Ma)和晚期(~125~105 Ma),显示形成有先后,有共存时段;建德群的劳村组、黄尖组、寿昌组之间,永康群的馆头组与朝川组之间存在同时异相的侧向叠加关系;中戴组下部年龄98 Ma指示衢江群始于晚白垩世初期;建德盆地经典寿昌剖面和丽水盆地经典老竹剖面均由两个相似的地层层序重复组成。(2)闽西永安盆地发育赣杭带晚中生代最老地层,兜岭群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62~125 Ma),石帽山群主体构建于早白垩世中晚期(~135~95 Ma),赤石群的沙县组时限为Aptian晚期-Cenomanian早期(~115~93 Ma),白牙山组存在时限甚短(~100~97 Ma),崇安组可能晚于~100 Ma;坂头组与下渡组之间,寨下组与黄坑组之间,沙县组、均口组、崇安组及白牙山组之间并非单一上下关系,大多存在侧向叠加的同时异相现象。(3)赣东武夷群建造于早白垩世早期(~145~125 Ma),火把山群沉积晚于Aptian早期(~122 Ma),赣州群初始沉积时间可能晚于Albian早期(~110 Ma),圭峰群可能始于晚白垩世初期(~100 Ma之后);打鼓顶组、鹅湖岭组、石溪组之间,河口组与塘边组之间主体为同时异相建造,侧向叠加可能性甚大;罗塘组、冷水坞组和周家店组,河口组与莲荷组分别可能为同物异名。(4)赣杭带晚中生代地层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Ⅰ-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地层阶段,Ⅱ-早白垩世晚期火山-沉积地层阶段,Ⅲ-晚白垩世沉积地层阶段,相应时期的地层记录或许可以各自用一个超群统名,这3个地层演化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3个构造演化阶段。(5)赣杭带火山-沉积盆地"组"岩石地层单元广泛的侧向叠加同时异相关系表明,有必要对华南晚中生代陆相地层上下和侧向关系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3.
作者从1984年以来在青岛和北戴河对曾被 Howe(1924)描述过的蜈蚣藻中空型和节荚型两种藻类进行定点观察,发现它们的形态构造和生殖器官的发育是相同的,后者实为前者的生长后期,它们的外形在前后所起的变化,是由于水温上升影响所致,两者应为同一藻体,因此,蜈蚣藻中空型与蜈蚣藻节荚型为同物异名,由于其藻体内部中空,故建议学名应为蜈蚣藻中空型Grateloupia fillicina f·porracea(Mert.)Howe.取消节荚型 f·lomentaria 的学名。  相似文献   
4.
关岭海生爬行动物群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丽君  吴慧珍 《地质论评》2007,53(3):318-322
贵州省关岭县上三叠统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自1999年被发现以来,先后有12属17种被报道,其中包括我国首次发现的檑齿龙类和海龙类。由于化石的保存状况以及标本的修理难度等多种原因,已经发表的材料中包括了大量的同物异名现象以及无效的属种。通过对已发表文献的全面回顾和总结,确认了该动物群中命名有效的5属6种——即周氏黔鱼龙、黄果树安顺龙、新铺中国豆齿龙、多板砾甲龟龙、孙氏新铺龙和巴毛林新铺龙,指出两种尚未命名的大型海龙类和鱼龙类的存在,这一组合基本反映了关岭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的真实面貌。同时提出了关岭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研究过程中,标本的真实性、化石修理及学术沟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Yangtzedonta is Undoubtedly a Junior Synonym of Xianfengell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ith the verification of the type specimen by six experts from the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tology, the specimen of Xianfengella prima He and Yang, 1982 described by Qian (Qian, 2001, flge2: la-c) is confirmed to be the holotype specimen (NIGP. 84430) of Yangtzedonta primitiva Yu, 1985, and consequently, Yu Wen's view that they are not the same specimen is impractical. This fact demonstrates that Yangtzedonta primitiva Yu, 1985 is undoubtedly a junior synonym of Xianftngella prima He and Yang, 1982, and is invalid. Qian's conclusion (Qian, 2001 ) that no bivalve appeared in the early Meishucunian Stage of the Early Cambrian is rational.  相似文献   
6.
物种中文名,即物种学名的中文译名,在生物专业领域和科学普及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对海洋浮游甲藻中文名的重视程度不够且拟定时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现有海洋浮游甲藻的中文名比较混乱,甚至很多属缺少中文译名,不利于国内同行科研交流、管理部门决策处置及科普宣传等。本文以AlgaeBase藻类数据库中收录的海洋浮游甲藻的有效拉丁名为基础,系统梳理了中文浮游植物文献书籍中的海洋浮游甲藻中文属名,参照已报道的中文拟名规则,通过溯源考证、参考形态学特征等方式规范了部分浮游甲藻的中文属名。结果显示,海洋浮游甲藻共计152个属,其中有77个属有唯一的中文名报道,且被广泛应用,予以保留;有12个属有两个及以上的中文名,且使用比较混乱,结合文献及这些属的形态特征,为之拟定了比较合理的中文名;有63个属暂无中文名,依据其建立时的文献资料,详细考证其拉丁属名的来源、原始含义及其形态特征描述,为其拟定了较为合理的中文属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