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光谱图像的高维数给图像的进一步处理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高光谱图像降维分割方法。首先,利用波段子空间划分和标准差对高光谱图像预处理,选择部分波段的高光谱图像作为实验对象;然后利用基于负熵的快速不动点算法对实验数据解混,再根据平均绝对权重系数对波段排序并选取;最后使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降维后的图像进行分割。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实现高光谱图像降维,并获得较好的分割结果。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上棋盘地区位于近南北向光山千鹅冲—新县上棋盘钼异常带上,具有较好的钼矿找矿前景。笔者叙述了该区1∶20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综合特征,着重探讨了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异常特征,利用地质累积指数对研究区内的土壤地球化学元素组合进行评价,经槽探和钻探工程验证,发现7条钼矿体,取得了较好找矿成果。  相似文献   
3.
苔藓植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最常见的地被植物之一,对生态过程起着重要调控作用。为探明不同苔藓植物对亚高山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本文以封闭式动态气室法,对川西贡嘎山东坡峨眉冷杉生态系统赤茎藓(Pleuroziu schreberi)和星塔藓(Hylocomiastrum pyrenaicum)两种苔藓斑块土壤以及裸地斑块土壤CO_2排放速率进行了定位观测,同时探讨了不同苔藓斑块对土壤有机碳累积的影响及潜在途径。结果显示:(1)苔藓植物显著改变了亚高山针叶林土壤CO_2排放速率及其季节变化特征,但不同苔藓植物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赤茎藓和星塔藓作用下土壤CO_2排放速率分别增加了28.5%和46.8%,星塔藓与赤茎藓相比其对土壤CO_2排放的促进作用更显著;(2)苔藓斑块对土壤有机碳(SO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影响具有物种特异性,两种苔藓中,赤茎藓能够显著促进SOC和DOC累积,但星塔藓的影响不显著。该结果反映了亚高山生态系统不同苔藓物种在促进生态系统碳循环方面的生态功能的差异,由此,在开展亚高山生态系统碳循环以及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时,应充分考虑苔藓物种对土壤碳过程/碳平衡的作用机制和生态功能差别。  相似文献   
4.
青海湖水位变化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袁云  李栋梁  安迪 《高原气象》2012,31(1):57-64
利用1959-2008年青海湖流域刚察和天峻站的降水、气温、风速及布哈河流量、青海湖水位高度、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和青藏高原季风指数等逐月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青海湖水位年际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加强有利于青藏高原冬季风的加强,春末夏初(5~6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青藏高原夏季风的提前(5~6月)加强;冬、春季青海湖流域风速与布哈河流量是引起青海湖水位年际差变化的主要因子;夏、秋季,青海湖水位年际差受流域降水量、风速和流量的共同作用,随着流域降水增加、入湖流量的加大、风速减小,水位年际差呈上升趋势(水位下降速度减慢)。建立了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及其对青海湖水位下降趋缓(年际差增大)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安徽庐江黄屯铜金矿床18号勘探线上的4个钻孔岩心进行系统取样和分析,研究了18号勘探线剖面地质特征及原生晕分带特征,探讨了该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及矿床成因。黄屯铜金矿床的特征元素组合为Au、Ag、Cu、As、Sb、Bi、W,原生晕垂向分带序列为(Sb、As)-(Ag、Au、Cu)-(Bi、W)。18号勘探线剖面地质特征和原生晕形态特征显示,在ZK18-1钻孔和ZK18-2钻孔之间可能存在隐伏断层,造成铜金矿体和地层错动。在TK02钻孔底部发育热液矿床前缘晕元素组合异常,指示深部可能存在隐伏矿体。综合研究认为,黄屯铜金矿床的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火山热液和闪长玢岩,该矿床为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6.
基于不同积雪日定义的积雪资料比较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利用天气现象定义与积雪深度定义两种方法对全国884个台站的积雪日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分别整理出每一台站各个积雪年的积雪日数、积雪深度、 初终雪间隔日数3个要素的两套数据, 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在全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及新疆地区, 两种数据差别不大, 但在东北及青藏高原两套数据的差别较大. 在积雪日数的比较中, 两种数据在东北及青藏高原的差别基本都在10 d以上, 积雪深度的差别在0.4 cm以上, 初终雪间隔日数的差别以青藏高原最明显, 大部分地区的差别在15 d以上, 甚至有达到30 d以上的区域. 对青藏高原东北边坡代表站的积雪平均值进行M-K突变检验发现, 积雪深度定义的积雪日数与间隔日数减少趋势略大于天气现象定义统计的数值;而在积雪深度的比较中则相反. 两种定义的积雪间隔日数均在1987年出现突变.  相似文献   
7.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中国冬季干旱分区及气候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袁云  李栋梁  安迪 《中国沙漠》2010,30(4):917-925
利用中国614个气象台站1951—2006年历年月平均降水资料,计算各站的标准化降水指数及其干旱等级序列,采用REOF等方法进行气候分区,分析各区域近55 a干旱等级的时空变化,并着重讨论了黄淮—华北冬小麦种植区冬季干旱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冬季降水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西北的新疆地区,华北及黄淮地区自进入21世纪以来,冬季降水量增加十分明显,而西南,青藏高原及华南地区冬季降水量有所减少。根据标准化降水指数的旋转载荷向量可将中国划分为13个区域,其干旱等级序列和代表站资料反映出近55 a西北地区东部、河套及华北北部有变干的趋势,而新疆北部、东北北部、华北南部、江淮、江南地区降水量有增加的趋势。乌拉尔山—青藏高原脊、东亚大槽及西太平洋副高是影响北方冬麦区旱涝最主要的大气环流系统,其对分析、预测旱涝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可以提高湿地的经营水平,实现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统一。采用SWOT方法对中国开展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的优势(S)、劣势(W)、机遇(O)和挑战(T)进行分析,为制定和实施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提出相应的方法与途径。SWOT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在中国存在湿地资源丰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等优势,但我国在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方面存在市场需求有限、管理水平低等劣势。这些优势和劣势给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的推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开展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需要充分评估湿地环境的基本状况、自我修复与维持能力以及人为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同时对湿地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性进行检验认证,建议尽快启动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工作。  相似文献   
9.
选取黄淮流域及周边地区147个气象站1962—2015年逐月气温、降水观测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分析了该地区近54 a夏季干旱变化及其异常成因。结果表明:黄淮地区近54 a夏季呈稳定略偏旱趋势,1990年代起该地区夏季经历了先湿后干的演变。EOF(经验正交函数)分析表明黄淮地区夏季SPEI的前3个模态为一致旱涝型、南北反位相型和东北-西南反位相型。该地区夏季偏旱年份为Ⅰ类或Ⅲ类雨型且夏季各月干旱成因有所不同,其中6月亚洲区极涡强度偏弱时,同期黄淮地区降水偏少,干旱频发;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西伸脊点位置偏东(位于129°E以东),黄淮地区发生干旱的可能性较大;8月副高强度越弱,干旱风险越大。夏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偏强时,中高纬冷空气势力较弱难以影响到黄淮地区,同时,副高位置异常偏北偏西,导致该地区偏旱。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