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5篇
  免费   530篇
  国内免费   561篇
测绘学   392篇
大气科学   455篇
地球物理   612篇
地质学   1457篇
海洋学   309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239篇
自然地理   430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200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先利用ALOS PALSAR数据,通过D-InSAR技术获取2007-06-03云南宁洱MS6.4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然后基于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该地震的断层几何以及精细滑动分布,最后计算宁洱地震后周边断层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形变主要集中在西盘,最大视线向形变量为51.6 cm;反演得到的震源位置为23.05°N、101.02°E,深度3 km,断层走向145°,倾向49.5°,平均滑动角153°,发震断层为NNW向普洱断裂,断层活动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断层面最大滑动量为1.2 m,反演得到的震级为MW619。基于库仑应力场发现,磨黑断裂处于库仑应力增加区域,而2014年景谷地震位于负值区域。结合实地考察资料和反演结果表明,宁洱地震为浅源地震,但断层并未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2.
不同顶管组合方式的管幕冻结温度场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拱北隧道作为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的关键性工程, 在国内外首次成功运用了管幕冻结技术。以此为背景, 为更加全面地掌握饱和软土地层中管幕冻结温度场的分布特点, 开展了不同顶管组合方式下的管幕冻结温度场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各测点温度曲线在积极冻结期前4 h急剧下降, 随后逐渐减缓, 降至砂土冰点后趋于平稳, 三种布管方式均满足冻结设计要求; 冻结管中低温盐水提供的冷量首先传递给顶管管壁, 再以“面”的形式均匀地传递给周围土体; 积极冻结21 h后, 采用四根空顶管组合的C区冻结壁竖向范围最大, 空管管壁正上方冻结壁平均厚度约为105 mm, 在满足管幕刚度设计要求的前提下, 可采此布管方式以达到快速形成冻结帷幕的目的。限位管开启后的4 h内, 实顶管中线垂直距离100 mm范围内测点温度曲线虽有明显回升但仍维持在冻土冰点以下, 超出此范围后温度变化影响逐渐减弱, 且顶管间冻结壁稳定存在, 表明限位管在满足管间有效封水的条件下, 能在一定范围内起到定向限制地层冻胀的作用。优化后的双圆形冻结管在满足冻结设计要求的同时, 更加便于安装且经济环保。  相似文献   
3.
A combined geochron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 for the same domain of zircon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iming and genesis, particularly in the case of multi‐growth metamorphic zircon. A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concurrent analytical method for zircon U‐Pb age and rare earth element content was successfully achieved in this study, using a multi‐collector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er (SIMS) at a ~ 8 μm diameter scale. Special instrument parameters were employed, including a high mass resolution of approximately 15000 applied to replace the previous energy filter method, and a dynamic multi‐collector mode used to reduce the measurement time to 18 min per analysis. Six zircon reference materials yielded precise and accurate 206Pb/238U ages, which are comparable to those obtained by the ordinary mono‐collector method, but with 2–3 times higher spatial resolution. All zircon grains measured in this study showed enriched heavy‐REE (HREE) content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ly reported values determined by LA and solution ICP‐MS methods. The light‐REE (LREE) mass fractions measured using both SIMS and LA‐ICP‐MS methods in this study, although with quite different volume, show consistent results within uncertainties.  相似文献   
4.
Liu  Ping  Li  Ning  Ma  Hua  Xie  Lili  Zhou  Baofeng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英文版)》2020,19(1):1-16
Pulse-like ground motions are capable of inflicting significant damage to structures. Efficient classification of pulse-like ground mo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when performing the seismic assessment in near-fault regions. In this study, a new method for identifying the velocity pulses is proposed, based on different trends of two parameters: the short-time energy and the short-time zero crossing rate of a ground motion record. A new pulse indicator, the relative energy zero ratio(REZR), is defined to qualitatively identify pulse-like features. The threshold for pulse-like ground motions is derived and compared with two other identification methods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proposed procedure not only shows good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when identifying pulse-like ground motions but also exhibits good performance for classifying records with high-frequency noise and discontinuous pulses. The REZR method does not require a waveform formula to express and fit the potential velocity pulses; it is a purely signal-based classification method. Finally, the proposed procedure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contribution of pulse-like motions to the total input energy of a seismic record, which dramatically increases the seismic damage potential.  相似文献   
5.
6.
针对因回光反射平面标靶点云数据缺失或冗余而难以准确计算靶心坐标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距离标靶重心最远点的边缘点提取和靶心定位算法。首先,进行点云数据预处理,先人工大概选取出标靶点云所在位置,并根据回光反射强度信息提取出标靶点云,对标靶点云进行粗差剔除、投影以及坐标旋转等工作;然后,进行边缘点提取,应用所提的边缘点提取算法对投影到二维平面的标靶点云进行边缘点提取;最后,进行靶心定位,先应用抗差最小二乘对边缘点进行拟合计算圆心坐标,然后将其旋转回三维空间作为靶心坐标计算值。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边缘点提取算法能高效、准确地提取出标靶边缘点,比文献[12]中的边缘点提取算法节约了大量时间,并且应用所提取出的边缘点能稳健地计算出靶心坐标,与基准值的偏差在亚毫米以内,优于文献[11]、[12]算法靶心计算精度,有效地解决了残缺或冗余的回光反射平面标靶点云靶心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甘肃河西走廊15个国家基准基本站点提供的196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春季(3~5月)逐日最低气温值数据,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Spline空间插值法和Mann-Kendall趋势和突变检验法,探讨了河西走廊地区1966—2018年春季(3~5月)寒潮频次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表明:(1) 1966—2018年河西走廊地区春季(3~5月)单站寒潮频次总体呈现下降趋势〔–0.098次·(10 a)–1〕,其中1980—2010年寒潮频次呈显著下降趋势,2010年之后下降趋势变缓,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区域寒潮53 a来频次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0.015次·(10 a)–1〕。(2) 近53 a河西走廊地区春季三个月中,单站寒潮总量4月>3月>5月,其中4月、5月寒潮频次下降不明显,3月频次下降显著。(3) 空间上,大致以北大河和黑河干流为界,两河中间区域春季寒潮频次低,而北大河以北和黑河干流以东区域则是寒潮高值区,走廊外围地区寒潮频次较高,且大多呈显著下降趋势,寒潮频次与气温距平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内部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4) 河西地区春季寒潮频次受气候变暖、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寒潮频次变化趋势存在地区差异。研究可提高对甘肃河西走廊寒潮演化过程的认知,为河西走廊气候变化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9.
甘南高原乡村社会固有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花  赵雪雁  王伟军  李巍 《地理科学》2020,40(5):804-813
开展社会固有脆弱性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区域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更有助于寻求提高社会系统适应能力的恰当策略。通过构建乡村社会固有脆弱性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甘南高原为研究区,在分析乡村社会固有脆弱性特征的基础上识别了其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甘南高原乡村社会固有脆弱性呈“梭型”分异,其中,高、中、低脆弱性乡镇分别占18.95%、47.37%、33.68%。 社会固有脆弱性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从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高山峡谷区-山地丘陵区-山原区,社会固有脆弱性趋于增加;同时,随着少数民族聚居度降低、经济发展水平升高,社会固有脆弱性趋于降低。 社会固有脆弱性在空间上呈“北高南低”的不均衡分布,敏感性呈“中间高四周低”的集聚分布,适应能力呈相对均衡的“碎片化”分布。 气温、生育结构、民族结构、住房安全性、社会弱势群体比重、经济条件、信息可得性和参保比例是影响社会固有脆弱性的关键因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亚地区的强生态脆弱性、高敏感性特征,有必要开展广域、长期的植被覆盖监测以匹配“绿色丝绸之路”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鉴于此,联合Landsat 5和Landsat 8卫星数据集,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地理空间数据云计算平台,估算了中亚地区1993—2018年间共12期的植被覆盖度。结果表明:(1)中亚地区植被覆盖总体水平较低,但也具有较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中亚地区1993—2018年间多数区域植被覆盖趋势较为稳定,哈萨克斯坦丘陵、费尔干纳盆地等区域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乌拉尔河流域和锡尔河流域等区域植被覆盖趋势为负。(3)植被覆盖度时序特征上,中亚地区1993—2018年间总体植被覆盖度累积增加3%,其中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植被覆盖分别增加3.96%和5.86%。(4)裸土区呈退缩趋势,面积总计减少25.9×104 km2,低植被覆盖区、中植被覆盖区和高植被覆盖区范围在呈现出的振荡式增加。研究结合遥感大数据和地理云计算对中亚地区进行区域尺度的植被覆盖动态监测,能对中亚地区生态评估和演替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和定量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