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中美德INDEPTH IV合作项目2007—2009年间布置于青藏高原中、北部140个宽频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天然地震数据,经过接收函数成像处理,获得了3条穿过昆仑—阿尼玛卿缝合带清晰的壳幔结构图像.结果显示柴达木南缘莫霍面位于约50 km深度,羌塘地块、可可西里地块、东昆仑造山带莫霍面位于约65 km深度,昆仑—阿尼玛卿缝合带以北约50 km存在莫霍面深度突变.在可可西里和柴达木岩石圈地幔之间观测到北倾界面,这可能是可可西里岩石圈向北俯冲到柴达木地幔之下的证据.可可西里地块地壳内宽缓的负转换震相带是低速带的反映,其向北挤入到东昆仑山下发生挤压增厚,可能是东昆仑山隆升的原因;由于刚性柴达木岩石圈的阻挡,物质向东改向,则可能是该地区向东旋转的构造应力场产生的原因.本文研究结果不支持亚洲岩石圈地幔在东昆仑—柴达木交界处向南俯冲,据此,我们提出了新的东昆仑造山模式.  相似文献   
2.
可可西里处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交接与过渡地带。近年来该区域冰川物质平衡可能有从西向东由正转负的趋势,但是其过渡地带岗扎日地区冰川状态未知。本研究利用地形图、SRTM、ASTER和Landsat等资料分析了岗扎日地区冰川面积变化和物质平衡变化,并对可可西里地区冰川变化空间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1970-2016年岗扎日冰川总面积年均缩小率为0.08±0.02%。2006年后冰川退缩趋势减缓。②1970-2012年岗扎日冰川平均减薄-8.64±0.30 m,体积减少1.45±0.06 km3,平均物质平衡为-0.21±0.01 m w.e. a-1。冰川物质平衡趋势由负转正(1970-1999年:-0.34±0.01 m w.e. a-1;1999-2012:0.16±0.02 w.e. a-1)。③东南、南、西南朝向作为迎风坡,1970年以来其冰川物质亏损较小,1999-2012年呈现强烈的正平衡。冰川面积变化滞后于物质平衡变化,东朝向和东南朝向冰川面积缩小率最大,主要是因为冰川冰舌较长,末端所处的海拔较低。④气温升高是岗扎日冰川1970-1999年呈现负物质平衡状态的主因,降水增多是1999-2012年正平衡状态的主因。⑤可可西里地区冰川1970s以来面积年均缩小率从西向东不断增大、物质平衡下降,与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相关,但局地气候也影响冰川变化和物质平衡。  相似文献   
3.
青海可可西里自石炭纪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和地表过程,形成了集高山、宽谷、夷平面、冰川、热泉、河流和湖泊等地貌元素为一体的高原高寒地貌,同时还包括了蛇绿混杂岩带、活动断裂带、地震遗迹和火山遗迹等地质元素。在调研前人研究资料和实地野外考察基础之上,根据IUCN(2005)提出的13类地质主题分类标准将区内的地质遗迹分为地质构造、火山和地热遗迹、山脉、地层剖面、河流和湖泊、现代冰川、冰期遗迹7类,共计60余处地质遗迹点。可可西里地质遗迹对重建古特提斯构造域、研究天然地震机制、青藏高原北部隆升过程及全球气候变化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可可西里区内地质遗迹和前人资料恢复出可可西里石炭纪以来经历了8个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卓乃湖溃堤成因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受青藏高原暖湿化趋势的影响,近年来高原湖泊水位普遍上涨,湖泊溃堤时有发生.利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卓乃湖、库赛湖、海丁诺尔湖和盐湖所在区域的TM(ETM+)等历史文献数据和环境减灾卫星(HJ1A/B)CCD数据,结合五道梁气象站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卓乃湖周边湖泊面积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61-2014年近54 a来,可可西里地区持续增加的降水是卓乃湖溃堤的基础,2011年8月22日之前的两次强降水过程和之后的持续降水是导致卓乃湖湖水大量外泄,并最终溃堤的主要原因;溃堤前的两次地震可能对卓乃湖的湖盆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加速了溃堤过程.溃堤导致湖岸线退缩,并产生大片的沙化土地,恶化了藏羚羊的产仔环境,对周边草地生态环境和重大工程设施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可可西里西段羊湖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可西里西段新生代盆地缺乏了解是导致该区新生代地质演化存在争议的重要原因.本文以沉积学和构造变形分析为主要手段,对可可西里西段羊湖盆地时代、充填序列、物源区和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羊湖盆地新生界沉积厚度大于1302m,主要由下部雅西错组冲积扇相碎屑岩和上部五道梁群湖泊相碳酸盐岩组成,其岩石组合和充填序列与可可西里东段具有一致性,同时古流向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显示盆地物源来南部的羌塘地块,盆地形成演化受南部褶皱冲断带制约,盆地构造变形强烈,沿褶皱冲断带和羊湖盆地地壳分别发生51%和41%的缩短.沉积充填结构和变形特征表明,羊湖盆地与东段可可西里盆地具有相同的演化历史和性质,预示青藏高原中部在渐新世-中新世在存在一个大的、统一的可可西里盆地.  相似文献   
6.
2016年3月系统采集了青海可可西里东北部多秀湖和盐湖的湖水及其入湖冰川融水。研究发现,两个湖泊湖水中离子含量均较高,主要阳离子含量顺序均为Na~+Mg~(2+)K~+Ca~(2+),主要阴离子含量顺序均为Cl~-SO_4~(2-)HCO_3~-CO_3~(2-);而入湖冰川融水的离子含量非常低。根据库尔纳可夫—瓦良什科水化学分类标准,多秀湖湖水属于硫酸盐型—硫酸镁亚型,盐湖湖水属于硫酸盐型—硫酸钠亚型。多秀湖和盐湖湖水Li—Mg—B的相关性均为正相关,说明两个湖泊中这3种元素的物质来源、搬运条件及富集环境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由于气候变暖导致大量矿化度低的冰川融水注入盐湖,矿化度较低的卓乃湖和库赛湖决堤湖水泄入盐湖,使得盐湖的面积较1997年扩大了5倍,湖水的矿化度降低了约10倍,而多秀湖近些年湖水矿化度变化较小。多秀湖湖水矿化度以及Li~+、Mg~(2+)和B_2O_3含量均较高,具有较好的资源潜在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臧敬 《地球》2012,(4):100-103
可可西里,是中国保留的最后一块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牧民和测绘队员初次造访的时候,漫山遍野的野生动物居然目不识丁,野牦牛、藏羚羊、野驴、白唇鹿、雪豹、棕熊……这些精灵们在距天空最近的广袤土地上成群结队呼啸而过,俨然,它们才是这片土地的主宰者。仅仅二十年光景,曾经如同非洲草原般壮阔的野生动物景观已经荡然无存,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风沙、是荒凉、是满目疮痍。自1984年起,每年有三至四万人踏入这块圣地,盗猎者、淘金者统统涌入,大批的藏羚羊、野牦牛、野驴成了猎杀对象及食物。在短短的十  相似文献   
8.
臧敬 《地球》2012,(4):104-109
十八年,是个什么概念?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过程。而在这六千多个日日夜夜里,雕琢着的时空,每一天每一个角落都在上演着薄凉美丑、千姿百态的戏剧人生,追忆也就在所难免。当可可西里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的时候,逐渐淡出众人记忆的英雄往事,在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们心中,会再次浮现,成为  相似文献   
9.
可可西里苟仁错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比值,有效地揭示了湖泊沉积物物源区的化学风化程度.已成为反映古气候波动的有效指标。根据可可西里苟仁错湖泊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通过CIA,ICV等元素比值的结果,揭示该地区1400AD以来化学风化作用十分微弱,因此湖泊沉积物元素组成,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研究表明1400AD以来该地区气候经历多次冷暖波动,且呈干旱化的趋势,1420AD左右进入小冰期,其中1480~1520AD最为寒冷,1900AD后干旱化加剧。  相似文献   
10.
以Landsat-7 ETM+卫星影像为信息源,采用ERDAS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系统处理.利用遥感构造分析技术对可可西里盆地构造特征进行全面解译和识别,以MPAGIS为平台进行断裂、褶皱构造信息提取及专题制图.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查明可可西里盆地断裂、褶皱构造分布及特征,为国土资源调查及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