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秦岭山区因构造活动、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作用而面临较高的地质灾害风险,由于地形高差大、坡度陡,植被覆盖率高,滑坡灾害识别调查难度高,急需发展先进的地质灾害监测识别技术体系,提升高植被覆盖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识别能力.不同的InSAR技术和SAR数据有各自的优势,单一InSAR技术难以在高植被覆盖山区进行区域...  相似文献   
2.
白龙江流域地处甘肃省东南部,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的交汇处。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繁,加之多见的暴雨和持续降雨天气,使得流域内地质灾害频发,且分布范围广泛,其中以滑坡、泥石流灾害较为显著。本研究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对白龙江流域进行区域尺度上的时序地表变形监测,得出2018年—2019年雷达视线方向的形变速率范围为-158—110 mm/a,并在人口分布集中的河谷区圈定出潜在滑坡点共计114处,并进行野外验证。统计发现研究区潜在滑坡多集中分布于两岸坡度20°—40°、坡向135°—270°、高差小于150 m、面积小于5×104m2的千枚岩等软弱岩层中。牙豁口滑坡发生破坏前,滑坡中上部变形剧烈,变形速率达38 mm/a,于07-19在该区域剪出并不断向下推移,最终进入岷江。结合滑前的变形特征和滑坡地貌,将牙豁口滑坡分为搬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该滑坡事件证明了InSAR技术在潜在滑坡早期识别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研究可为白龙江流域的滑坡调查、综合治理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