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87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螺旋钻进技术在杉木树煤矿强突出煤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毅  李乔乔  贾明群 《探矿工程》2008,35(10):11-13
通过目前瓦斯抽放孔成孔工艺的比较,介绍了杉木树矿强突出煤层采用螺旋钻进工艺试验的工艺过程及其优势,并介绍了在该煤矿的具体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2.
前言渭河北岸宝鸡、常兴间,高出河面170-190米的黃土阶地斜坡之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滑坡成带分布。在98公里地段內滑坡约占81%,中、深层滑坡为数约百余个,直接影响塬边渠道工程的建设,并威胁着城镇、工厂企业和铁路交通的安全。在黃土地区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浙江省苕溪流域为例,论速了在三维软件技术、网络技术扣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基于SKYLINE软件平台构建苕溪流域汛情形势会商GIS三维平台。  相似文献   
4.
贾明 《福建地理》2003,18(3):57-60
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牵涉的范围广,可采用的研究方式多,实践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又是学生能力提高的瓶颈,因此教师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在指导学生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引发的有关问题作探究思考。  相似文献   
5.
合成孔径雷达(SAR)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为快速展开地震救援,评估震害损失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本文基于汶川震中东南平原地区的ENVISATASAR影像,利用相位干涉方法处理得到相干变化指数图像,对6个评估区域的像元相干变化指数进行统计分析,以相干变化指数平均值作为区分建筑物基本完好与损毁的阈值,并与实地调查结果相比,精度基本达到70%。验证干涉相干变化指数法对震害快速评估有效的同时,也为震区提供震害救援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撞击坑是月表最典型的地质单元,其溅射物作为撞击坑的坑外组成部分可分布到距离坑中心10个直径距离之外的区域,因此撞击溅射物也是月球地质编图中最重要的表达要素之一。本文使用月球勘测轨道器(LRO)的激光高度计(LOLA)数据、广角相机(WAC)影像、窄角相机(NAC)影像以及Clementine的UVVIS多光谱数据,研究了哥白尼纪正面月海区直径31km的Kepler撞击坑和背面月陆区直径30km的Necho撞击坑。哥白尼纪撞击坑溅射沉积物可以分为三个相:连续溅射沉积相(CE)、不连续溅射沉积相(DE)和辐射纹(CR)。连续溅射沉积相分布在最大约2.6个半径范围之内,不连续溅射沉积相分布在最大近11个半径范围之内,辐射纹分布在最大近29个半径范围之内。本文强调了多源数据结合在识别撞击坑溅射沉积物中的作用,对Kepler坑和Necho坑溅射沉积物进行了填图,不对称分布的特征表明这两个坑可能形成于倾斜撞击。  相似文献   
7.
研究月海撞击盆地,尤其是古老的月海撞击盆地,有助于深入认识月球乃至太阳系中两种动力学即内动力和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演化过程,也是研究月球早期演化和现今状态的重要纽带。云海撞击盆地为古老的撞击盆地之一,形成于前酒海纪,在后期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盆地有很大程度的改造。为了恢复云海撞击盆地原貌,深入认识该地区的地质演化过程,本文利用了LRO宽角相机影像数据、LOLA地形数据和GRAIL重力数据等多种类型的遥感数据,开展了云海撞击盆地演化的研究。结果显示,云海盆地是由一次撞击事件形成,具中央隆起的三环结构的撞击盆地,三环直径分别约为740km、500km、340km,盆地中心约为16°W,21°S。云海撞击盆地事件破坏了该地区原始月壳结构,随后岩浆喷出或溢流充填在撞击盆地中形成云海,塑造了现今观察到的云海地形特征和重力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8.
东海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多环撞击盆地,关于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很多,但成果大都基于正撞击的机制提出的,虽然有部分学者提出东海是斜撞击的,但缺乏具体撞击参数。本文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综合分析LRO影像数据、LOLA地形数据、M~3高光谱数据和IIM高光谱数据,对东海地区的地貌特征、物质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解译,发现在东海中央熔融区存在一条与东海撞击方向垂直的中央隆起区域(中央隆起线),其也是中央熔融区粗糙部分与光滑部分的分界线,结合撞击坑成坑理论,认为其可能是撞击过程冲击波作用引起的堆叠作用形成的。同时利用GRAIL数据及对该地区的重力异常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异常是由于压强、温度及岩石粘度的改变引起局部莫霍面抬升和中央熔融物的形成而出现的,进而估算出熔融物占盆地内物质的25%,约为1.1×10~6km~3。同时,对GRAIL数据的剖面分析结果也支持了本文的斜撞击理论。最后,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和撞击理论获取东海盆地构造分布图,并根据中央隆起线、溅射物及线性构造的分布特征等,提出东海盆地理论上是由一直径在50~100km的撞击体以10~30km/s的速度自东偏北约20°~30°方向以20°~30°的角度斜撞击月表而形成的。这可为研究更早期的月球撞击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