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6篇
  免费   446篇
  国内免费   449篇
测绘学   320篇
大气科学   351篇
地球物理   427篇
地质学   1185篇
海洋学   200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226篇
自然地理   195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9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7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南极格罗夫山被认为是普里兹造山带向南极内陆的延伸部分,其构造属性为普里兹造山带构造性质提供重要制约。格罗夫山大面积被冰雪所覆盖,零星的基岩露头无法全面反映格罗夫山的地质特征。分布于格罗夫山冰原岛峰附近的冰碛岩可能携带着冰盖之下(冰下高地)更大、更深范围的地质信息,对揭示整个格罗夫山的物质组成和构造演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对格罗夫山碎石带中冰碛岩种类和分布特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评述了近10年来格罗夫山冰碛岩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锆石Hf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得出格罗夫山冰下高地比基岩具有更加复杂的岩石组成,且只经历了泛非期单相变质旋回。高压麻粒岩在格罗夫山冰碛岩中的广泛分布表明格罗夫山冰下高地或者高地的一部分普遍经历了泛非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与查尔斯王子山—普里兹湾地区其他地体进行对比,格罗夫山冰下高地略早的变质作用时间和较高的变质作用程度表明普里兹造山带的缝合线位置可能位于格罗夫山冰下高地以南。  相似文献   
2.
利用初沉池污泥发酵液作为反硝化碳源可实现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同时可解决污水处理中碳源不足的问题。本研究在C/N为9,8,7,6,5,4,3的条件下,探究了NO-3—N和NO-2—N浓度在反硝化进程中的变化,以及SCOD、VFAs、蛋白质和总糖的利用效率,同时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EEM)结合积分区域法(FRI),分析进出水中各类有机物组分所占比例及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最佳C/N为5,此时NO-3—N的去除率为98.7%,出水中NO-2—N浓度仅为0.2mg/L,SCOD浓度仅为38.2mg/L。初沉污泥发酵液含有大量的VFAs,利用率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3.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郑州地区现代的地貌类型进行划分,以现代地貌数据作为聚落分布的基础平台,结合已有的调研成果,从不同时代遗址分布的地貌特征与生存环境需求、聚落分布变化与河湖地貌变迁的关系等方面,对郑州地区西周前古聚落的生境选择与自然环境变迁进行剖析。结果表明:水源是先民生存繁衍的基础,但水环境的优劣在郑州文化迁徙中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在郑州地区先民们聚落的选址位置与湖泊消亡变迁也十分微妙。全新世以来,裴李岗的聚落只能选址在老湖积高地上。到了仰韶时代,聚落开始向湖沼边岸地带扩散。从龙山时期到商代,随着西部湖泊的萎缩消亡而向东发育,人类逐渐向低处转移,直至占据湖积平原。聚落的分布密度和范围逐渐从郑州西部扩迁到东部,尤以商代的遗址分布特征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WOD13(World Ocean Database 2013)中营养盐(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的观测资料重新构成1°×1°的气候态平均场,结合Argo气候态月平均混合层深度数据,对西北太平洋混合层内营养盐浓度的季节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层内的营养盐平均浓度在30°N以北海域均沿纬向分布,且浓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与夏季相比,在日本海和日本以东寒暖流交汇处的混合层内,冬季营养盐平均浓度明显增加;在黑潮主流及其附近海域,冬季营养盐平均浓度略有增加。根据混合层内营养盐总量的冬夏变化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类型:冬季增加型、冬季减少型、冬夏不变型Ⅰ(垂向分布不变)和冬夏不变型Ⅱ(垂向对流补偿)。仅靠生物生化作用和垂向混合是无法完全解释这些变化的,海流的水平输运也会对混合层内的营养盐供给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Anthropogenic nutrient discharge poses widespread threats to coastal ecosystems and has increased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from coast to sea. Bacterioplankton play crucial roles in coastal biogeochemical cycling, and a variety of factors af fect bacterial community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We used 16 S r RNA gene pyrosequencing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BCC) across five sites on a coast-of fshore gradient in the East China Sea. Overall, bacterial alpha-diversity did not diff er across sites, except that richness and phylogenetic diversity were lower in the of fshore sites, and the highest alpha-diversity was found in the most landward site, with Chl-abeing the main factor. BCCs generally clustered into coastal and of fshore groups. Chl-a explained 12.3% of the variation in BCCs, more than that explained by either the physicochemical(5.7%) or spatial(8.5%) variables. Nutrients(particularly nitrate and phosphate), along with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were more important than other physicochemical factors, co-explaining 20.0% of the variation in BCCs. Additionally, a series of discriminant families(primarily affiliated with Gammaproteobacteria and Alphaproteobacteria), whose relative abundances correlated with Chl-a, DIN, and phosphate concentrations, were identified, implying their potential to indicate phytoplankton blooms and nutrient enrichment in this marine ecosystem. This study provides insight into bacterioplankton response patterns along a coast-of fshore gradient, with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increasing in the of fshore sites. Time-series sampling across multiple transects should be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seasonal and spatial patterns in bacterial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along this gradient.  相似文献   
6.
陈大舜教授基于“杂合以治”理论,在杂合各种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实行和法论治,有较好的临床优势,疗效肯定。本文从杂合为和法均治、和法复治、和法轻治、和法预治、和法综治5个方面来系统阐述陈大舜教授和法论治的特色。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地形下的山地气候变化对于植被生长、不同动物种群的生存习性及对气候的应激性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陕西秦岭地区1959—2016年32个国家站的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Anusplin插值法、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稳健回归和Theil-sen回归法等方法分析了山区地形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结论如下:(1)58年来秦岭四个坡向上年均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年降水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温度随坡度的增加表现出下降趋势;除秦岭南坡西段外,降水随着坡度的增加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均不显著。(2)年尺度上,秦岭山地南坡和南坡东段的气温呈显著增温趋势,南坡西段和北坡呈不显著增温趋势;四个方向上的降水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秦岭山地四个方向上的干湿等级为正常,北坡和南坡西段的干湿状况一致,58年年均SPEI均为0.07,南坡东段较暖湿(0.08),南坡较暖干(0.05)。(3)季节尺度上,秦岭山地四个方向上除了夏季外,其他季节的气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温趋势,降水均呈下降趋势。秦岭四个方向上四季干湿变化属于正常等级。秦岭北坡出现春季干暖化趋势;南坡秋季较暖湿;南坡东段和西段的冬季呈暖湿化特征;南坡西段夏季呈现暖干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CHANGE OF NUTRIENT IMPORT AND EXPORT IN PROCESS OF RAINFALL IN AILAO MOUNTAIN OF YUNNAN PROVINCEGanJianmin(甘健民);XueJingyi(薛敬意...  相似文献   
9.
1988年,笔者在河南西部鲁山县进行野外地质考察时,首先在前寒武系崔庄组中发现了后生动物遗迹化石。此后,又在汝阳、临汝、宜阳等地前寒武系云梦山组、白草坪组、北大尖组、崔庄组、三教堂组发现了大量的后生动物遗迹化石。些遗迹化石大部分为平行层面的潜穴(现均已被纯的石英沙充填),多为生物觅食、啮食、运动等造成。造迹生物很可能以蠕虫类为主。遗迹形态复杂,个体较大,表面多光滑无饰,有些具非常发育的横向环节,有些具明显的纵纹。与遗迹化石伴生最多的沉积构造为浪成波痕。  相似文献   
10.
今天主要是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样一个内容谈点想法,供大家参考。我想讲三个内容:第一个问题,谈一下如何认识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第二个问题,谈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和要求;第三个问题,谈一下今天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解决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