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74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244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重金属在沉积物中以不同形式存在[1-5].人为因素引起的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积累主要以有效态的形式存在,而那些呈残渣态的重金属基本是自然界中地质过程的产物. 近年来,有些人对渤海湾重金属进行了研究.但对其在沉积物中的存在形式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分步提取方法,探讨重金属在渤海湾沉积物中的5种赋存形式,即可交换态、碳酸盐态、Fe-Mn氧化物态、有机态和残渣态,并与邻近岸段和渤海中部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2.
黄山高速公路穿行于皖南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汤口互通A匝道高边坡产生了大范围变形,严重威胁已有构筑物和施工安全。为保证边坡稳定,成立“应急指挥小组”,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并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勘探、监测等手段,快速查明边坡结构特征,分析边坡变形机理和稳定性,提出应急治理方案。分析表明,该边坡为层间软弱夹层[JP2]发育的砂泥岩互层型顺向边坡,地质历史上边坡曾发生滑移—弯曲变形,公路施工时对弯曲隆起部位岩体进行开挖,引起坡体产生快速变形,在降雨、开挖等条件下,边坡产生整体失稳的可能性极大。在分析边坡变形机制基础上,应用变形控制理论,确定对边坡采取桩锚结合、综合排水的应急治理措施,并根据变形特点提出了应急治理施工步骤。应急治理措施实施后,边坡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稳定性达到了高速公路的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3.
松散堆积体工程边坡变形机理分析及支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选择开挖坡比、正确认识变形破坏机理是影响松散堆积体边坡稳定性和施工安全的前提, 本文研究了西南地区某松散堆积体工程边坡的结构特征, 根据地形条件确定了合理的开挖坡比, 采用二维有限元研究了开挖边坡的变形机理并根据模拟结果确定潜在滑动面, 在此基础上, 提出支护对策。研究结果表明, 边坡由厚度达70m 的坡洪积、泥石流块碎石堆积体组成, 斜坡下部缓中部稍陡, 开挖平台位于缓坡部位, 根据地形条件结合坡体结构特征确定边坡开挖坡比为1: 0. 75;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边坡变形开挖面附近及坡顶拉应力和坡体下部最大剪应力控制, 坡顶部位将首先产生拉张裂隙, 开挖边坡内部产生从坡脚部位向上发展的剪切变形, 滑面一旦与坡顶拉裂缝贯通, 边坡将产生整体失稳; 边坡采用锚拉桩、锚索框架、锚杆框架、排水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进行支护。  相似文献   
4.
黄河拉西瓦水电站坝区天然高边坡特征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西瓦水电站为黄河上游最大水电枢纽工程。两岸边坡谷底至岸顶相对高差为600~700m。正常蓄水位以上边坡高度约450m。坝址两岸2400m高程以上天然高边坡变形破裂体、松动体、危岩体、危石等发育广泛且小型不稳定体随机分布。高边坡稳定性构成本电站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之一。且因峡谷深切、边坡高陡,对其处理难度很大。论文首先总结了电站坝址两岸天然高边坡地质特征,对高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区与总体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边坡处理原则与方案设计。最后列举了2个边坡处理典型实例,一为基于现代设计理念和新型材料的SNS柔性边坡防护系统在拉西瓦高边坡不稳定体处理中的广泛应用;另一为坝址大型变形破裂体———Ⅱ#变形体的综合治理。根据高边坡不稳定体各自不同地质特征,采用科学且针对性强的流通量措施能够达到稳定要求的。  相似文献   
5.
巨生成 《青海地质》2002,11(1):54-60
通过采用美国陆地卫星TM741合成图像和中巴资源卫星CCD数据,分析影响土壤侵蚀主要因子,对青海东部约10.6万km^2的区域进行了水土流失遥感解译,划分出3个侵蚀区、8个侵蚀亚区,总结了该区土壤侵蚀类型和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其发展演化趋势,为进一步水土保持与现状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10多年来,北京地区的各地质勘查单位、各地质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贯彻党的科技方针,围绕首都城市和经济建设及地质勘查工作的需要,开展了大量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北京市区域地质志》和《北京市区域矿产总结》的编写出版、一大批专题研究成果的获得和不少重要...  相似文献   
7.
在目视解译的基础上,定量研究了勤丰营构造断陷盆地的构造特征及盆地分析,并解释了基底构造形迹的成因。同时,探讨统计分析在地持学研究中的适应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MODIS V006版本数据仅提供了归一化积雪指数(NDSI),而用户往往关心的是直观的积雪分类,包括积雪范围或积雪覆盖率。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推荐全球积雪范围最佳的NDSI阈值为0.4,但是青藏高原地形复杂多样,积雪斑块化特征明显,单一阈值并不能精确地判识不同下垫面上的积雪。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是中国三大稳定积雪区之一,蕴藏了大量的淡水资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地区积雪融化时间提前,冰川融水增加,影响河流水量,造成洪涝灾害,进而影响人类正常生产生活,因此通过确定不同下垫面阈值,改善传统阈值的积雪高估低估现象,提高积雪识别精度,进而更准确地探究青藏高原积雪状况,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对象,首先生成MODIS逐日无云NDSI序列并进行验证;其次对应站点雪深数据与NDSI序列,证实在下垫面为林地和非林地的区域,去云NDSI序列与站点雪深均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确定不同下垫面最优阈值范围;最后在最优阈值范围内通过混淆矩阵确定最优阈值。计算得出,林地NDSI=0.03时,总体精度最高为94.02%,在该NDSI之下,高估误差OE和低估误差UE分别为1.21%和4.60%;非林地NDSI=0.26时,总体精度OA最高为94.27%,在该NDSI之下,高估误差OE和低估误差UE分别为0.51%和5.03%。因此选取优化后林地阈值为NDSI=0.03,非林地阈值为NDSI=0.26。为避免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尺度上的局限性,本文采用高精度的Landsat 8 OLI卫星数据识别结果,作为“真值”对优化后阈值的判别结果进行“像元—像元”级别的验证。在定量验证中,优化后NDSI阈值对MOD10A1 V006积雪判别结果的总体精度OA为84.21%,高估误差OE为5.33%,低估误差UE为10.46%;传统阈值对MOD10A1 V006积雪判别结果的总体精度OA为82.86%,高估误差OE为1.48%,低估误差UE为15.66%。可以看出在定量验证中,优化后阈值的积雪判别精度更高。同时在定性验证中,积雪大面积集中的区域,新的阈值与传统阈值提取效果均相对较好;积雪相对分散破碎的区域,优化后阈值能提取出大量积雪,传统阈值则不能。这表明考虑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下的NDSI阈值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青藏高原积雪判别精度,为NDSI在积雪识别中的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撑,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该地区积雪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9.
重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的重点并不在于直接干预和调整资源配置的结果,而在于优化重塑自然资源配置制度和手段。自然资源管理改革在机构方面基本实现了"两统一",并在海域管理方面取消了过去的围填海年度计划。文章以此为背景,梳理了自然资源管理制度重构的基本逻辑,以围填海为例解析了自然资源管理模式调整思路。基于以上提出海洋自然资源利用年度计划的初步构想,包括将海洋自然资源年度利用计划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的基础性制度。并提出政策建议:坚持陆海统筹,加强计划管理对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和修复的约束与引导;探索"总量不变、盘活存量"的海洋空间资源供给思路;完善围填海"总量控制、中央统筹"的管理流程;聚焦解决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加强自然资源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0.
西南山区采动斜坡多具有高陡临空地形、“上硬下软”坡体结构、岩层平缓、陡倾节理面发育、开采活动强烈等特点,往往发育与采空区边界对应的宽大裂缝,未见明显的移动盆地,形成机制复杂。本文以贵州都匀市接娘坪变形体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采动斜坡裂缝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受坡体内煤层采空及高陡临空地形影响,斜坡覆岩沿陡倾节理开裂并一直向上延伸到地表,随着重复采动的进行,裂缝开裂程度增大,有向临空面倾倒破坏的趋势,斜坡未形成明显的沉陷盆地。斜坡裂缝形成演化过程包括开采扰动-坡顶拉裂-裂缝加剧等3个阶段,斜坡在多煤层重复采动条件下裂缝变形经历4个阶段,即初始变形阶段、缓慢变形阶段、急剧变形阶段、稳定变形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