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李松如  李郝  刘晓阳 《气象科技》2020,48(4):465-473
认识并消除雷达之间存在的回波强度差异对于跨雷达组网应用有重要价值。利用2012年7月北京、天津两部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降水回波强度的体扫资料,在两部雷达等距离剖面附近对观测值差异进行原因分析,从仰角、方位角、距离、地形、时间序列等角度,讨论匹配样本的一致性和差异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天津雷达工作状态良好,两者未发现系统性偏差,但两者的方位角可能存在1°左右的偏差;平原地区样本的一致性优于山地;除了距离相关因素(有效照射体体积、高度差异等),电磁波传播路径不同,大气云雨的积分衰减和折射影响不同,也是导致样本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1985年1—3月南极长城站风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善敏  李松如 《气象学报》1987,45(3):363-365
中国南极长城站建在南极乔治岛上,即62°12′59″S,58°57′52″W。该地属亚南极气候,既受南极大陆冷气团的侵袭,也受到极地海洋气团的影响。该站建于1985年2月20日,但从考察队登陆后,1月1日起就开展了气象观测。本文利用建站初期1—3月的资料,分析长城站地面风和高空风的特征。 在登陆初期,地面风资料使用手持轻便风向风速仪,每天于当地时间08,14,20时观测。1月23日后,架起10m高测风铁塔,使用电接风向风速仪,自动记录24h风的变化。经对比观测校验,轻便风向风速仪观测风速系统性偏小。高空风是用小球测风气球观测的,由于当地天气条件恶劣,能见度差,观测次数受到限制。在这次夏季考察中,我们只获得10次高空风探测资料。  相似文献   
4.
呼和浩特雷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基于1971—2007年呼和浩特地区6个气象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呼和浩特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气候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6.4d,呈南北多中部少的纬向型特征;37年来雷暴日数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平均下降幅度为1.435 d/10a;该地区的雷暴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集中出现在5—9月的5个月中,而夏季(6,7,8)3个月占73.5%;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呼和浩特地区雷暴具有2、3年和4年的短周期及12、20年的长周期震荡变化,其中以长周期震荡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李松如  石茹琳  孙豪 《气象科学》2021,41(3):417-426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雷达、卫星资料以及闪电定位资料对2019年7月27日呼和浩特市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雷暴过程主要受贝加尔湖低压中心和蒙古高原高空槽东移影响;雷暴发生前,K指数和CAPE等不稳定参数均超过阈值,大气层结呈现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形势,并且垂直方向上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结构与强烈的上升气流相配合,为雷暴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整个雷暴过程中负地闪占主导地位,但雷暴的不同发展阶段地闪分布不同,在雷暴发展及成熟阶段,负地闪数明显多于正地闪数,而在雷暴消散阶段,正地闪数大幅增加,甚至超过负地闪;闪电多分布于强回波区域,但闪电频数最高的地方不一定与强回波中心相对应;地闪的落区主要位于云顶温度低于240 K的区域,对应的云顶相态为冰相和混合相。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