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Ⅰ.在地表面臭氧的破坏地球的各种类型表面同臭氧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一般来说,陆地表面比海洋表面同臭氧的反应效率大约高15倍。对给定的表面每平方厘米·秒内破坏的臭氧分子数称做破坏通量 G=q[O_3]ε (1) 式中q表示破坏速率,[O_3]是表面以上臭氧数密度,ε是表面因子,它表示实际上同表面接触的那部分臭  相似文献   
2.
A one -dimensional time-dependent photochemical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influence of ion-produced NOx and HOx radicals on the Antarctic ozone depletion in polar night and polar spring at a latitude of 73 degrees south.Vertical transport and nitrogen-oxygen (NOx). hydrogen-oxygen (HOx) production by ionic reaction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the model.NOx and HOx produced by precipitating ions are transported into the lower stratosphere by vertical motion and have some effec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tarctic ozone depletion.From winter through spring the calculated ozone column decreases to 269.4 DU. However, this valu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total ozone observed at several Antarctic ozone stations.  相似文献   
3.
大气臭氧总量变化与大气环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贵勤  肖文俊 《大气科学》1987,11(3):337-340
近六十年的研究都证明了臭氧与大气环流有密切关系,问题在于各种大气运动对臭氧的影响程度及其物理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并且已成为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本文把臭氧作为被动因子随着大气环流而迁移,在观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阐明臭氧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及其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王贵勤 《大气科学》1989,13(3):352-357
一维时空光化学模式引进垂直运动及离子反应生成的氮氧(NOx)、氢氧(HOx)化合物。模式中采用1978到1983年期间的太阳紫外辐射通量及南极73度的纬向八月份平均温度。 计算结果表明:春季南极出现臭氧洞,主要是第21太阳黑子周峰值期太阳紫外辐射减少造成的。其次,在太阳黑子周峰值期伴随多次大的太阳质子事件,产生大量氮氧、氢氧化合物。在极区太阳质子事件产生的化合物催化破坏平流层臭氧可持续几天至几年。 南极冬春季节强大的下降垂直运动是南极臭氧洞形成发展极其重要的局部动力条件,特别是在极夜期间。太阳升起后,垂直运动的影响不明显。 南极臭氧洞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光化变化过程,动力过程是其局部的充要条件,人为活动产生的含氯化合物对低层大气臭氧的直接破坏不可忽视。基于上述论点,可以预期进入第22太阳黑子周期,南极及全球大气臭氧的分布状态将会改变,大自然本身自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