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由震源机制的统计结果推断,我国大陆板内的地震力源主要来自于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对中国大陆的水平推挤作用[1],同时也有垂直力参与作用。虽然垂直力居于次要地位,然而它对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大地震也通常发生在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地区。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外海域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采自长江口外海域187个表层沉积物的25个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标准差系数、相关分析及R型因子分析,探讨了微量元素的来源和分布特征。长江口外海域沉积物微量元素Li、V、Cr、Co、Ni、Ga、Cu、Zn、Th和Rb分布基本相似;Sr分布与Li、Cu、Pb、Zn、Th和Rb相反;研究区东南部Sr分布与生物作用有明显关系;Cd和Mo分布与粒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差,主要受氧化还原环境的控制;Zr分布反映了长江物源的影响。相关分析和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沉积作用、粒度控制效应、海洋生物作用、氧化还原环境和源区地质背景等对长江口外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分布起着主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数据库与GIS技术的发展为海洋地质调查成果图的规范化生产创造了条件,但目前的实际应用状况并不理想,至今没有一套成熟的生产流程使海洋地质调查数据的成图工作能在有序的规范化进程中快速推进,成果图数据的规范化程度不高,数据质量很难保证,由此影响了数据的可重利用性.着眼于未来的发展需求又兼顾目前的应用状况,提出了海洋区域地质调...  相似文献   
4.
岩浆岩的熔点、粘度及其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我国中、新生代一些岩浆岩的化学成分、熔点、人工玻璃的折射率和比重以及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在常压下岩石酸度愈大,熔点愈高。熔点与岩石的Fe~(2+(+Fe~(3+)+Mn+Mg±Ca为反相关;与Si+Al+K+Na为正相关。计算粘度与温度的关系表明,酸度愈大,粘度愈大;碱度愈大,粘度愈小,温度愈高,粘度愈低;同一温差下,酸度愈大,粘度变化愈大。  相似文献   
5.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示踪研究石油烃生物降解作用机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在对某石油污染场地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场地地下水总石油烃(TPH)、溶解无机碳(DIC)和电子受体(SO24-等)以及稳定C、S同位素等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场地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石油烃类污染,TPH和DIC含量沿地下水流方向逐渐降低,主要电子受体含量和pH相应呈现升高的趋势;场地内污染地下水δ13C值低于未污染地下水δ13C值、且由上游向下游随地下水中DIC含量减少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稳定碳同位素守恒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污染场地地下水中DIC含量变化的主要过程为产生CO2的生物降解作用;同时,随着地下水SO24-质量浓度由上游向下游升高,δ34S值逐渐减小。瑞利分馏模型拟合结果证明,场地内发生了以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生物降解反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004年9月3—5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认为造成“9.3”暴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台风“桑达”共同作用下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形成了强阻塞气流;(2)云贵高原到四川盆地的西南低空急流将南方高温、高湿空气源源不断地向输送四川盆地,为四川盆地东北部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3)500hPa四川盆地北侧的高空切变和700hPa西南低涡是“9.3”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7.
南黄海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义了南黄海新构造运动的概念;提出了南黄海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阐明了南黄海新构造运动的机理,即受滨西太平洋构造域控制,是在老构造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描述了南黄海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总结了南黄海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GA-ANN的苏锡常地裂缝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以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危险性评价为例,利用遗传算法(GA)对人工神经网络(ANN)进行改进,先用GA优化BP网络初始权重,再用BP算法修改网络权重,实现不同尺度的同步调整。选择30点的不同地质条件组成样本对所建模型进行训练,评价指标包括:基岩埋深、基岩起伏度、地下水位、地面沉降梯度、含水层导水系数和粘性土层厚度。经过500次GA迭代,得到苏锡常地区地裂缝ANN模型的最佳权重组合,该耦合模型能对全区地裂缝地质条件进行正确分类,精度接近1‰。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等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9  
本文反映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5-55-02-01专题的地质研究成果,论文探讨了长江中下游区域成矿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提出燕山期本区为大陆板块内部的断块与裂陷交织的构造-岩浆-成矿带。燕山早期,以NWW—EW向为主的岩石圈断裂,控制了铜、钼、(金)矿带的分布;燕山晚期,以NNE—NE为主的岩石圈断裂,主要控制了铁及铁-铜矿带的分布。矿带内各矿田的位置,受基底构造和盖层构造的联合控制。根据环形构造、线性构造与侵入岩体的关系,建立了本区矿田构造垂直分带的“三层结构”模式。首次研究了主要赋矿层位——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地球化学,包括有机碳含量及与金属成矿的关系。对中生代侵入岩的岩石化学和含矿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划分了3个成岩成矿亚系列。在综合研究区域构造、沉积、岩浆、成矿等作用演化的基础上,提出本区存在两个成矿系列,即沉积成矿系列(古生代为主)和岩浆成矿系列(燕山期为主),后者是本区主要的金属成矿系列。两个系列的叠加复合是本区区域成矿的一个特色,是造成矿床多样性和复合性的重要原因。论文讨论了铁矿带和铜矿带的区域分布及二者的相互关联,并论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环太平洋矿带中的地位和特色。  相似文献   
10.
位于印支和扬子地块间的红河断裂带是东南亚最重要的构造带之一,长期以来为国内外众多地质学家所关注.该断裂带经历了早期(古近纪)大型左旋走滑和后期(新近纪以来)的右旋走滑运动.断裂西南侧糜棱岩面理走向一般310°~320°,倾向北东,倾角60°~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