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健  熊伟  杨明 《贵州气象》2005,29(Z1):26-27
通过考察和分析乌江上游面雨量与入库流量之间的关系,划分洪水等级,找出入库径流系数,建立入库径流量与面雨量之间的计算公式,开发洪水预报系统投入业务运行.  相似文献   
2.
3.
鄂尔多斯早古生代古构造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剖面和地震剖面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首先用人工合成记录结合11口井的VSP资料,对鄂尔多斯下古生界进行层位标定。在此基础上,对鄂尔多斯全区下古生界371条共长15 683 km的地震剖面进行了重新处理和地层解释,这大大提高了解释精度。以此为基础,把鄂尔多斯下古生界划分为5个地层单位,即寒武系中下部、寒武系中上部及冶里组和亮甲山组、马家沟群下部、马家沟群上部、平凉组和背锅山组,并作出了它们的等厚图。从这些等厚图可以看出:前4个地质时期的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三凹”,即西缘凹陷、南缘凹陷和东缘凹陷(或东部凹陷)呈“U”形从西南东三面包围着一个中部隆起。最后一个地质时期的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二凹”,即西缘凹陷和南缘凹陷呈“L”形镶嵌在一个巨大的鄂尔多斯隆起的西缘和南缘。到奥陶纪末,鄂尔多斯全区以及整个华北地台均变为隆起区,从而结束了鄂尔多斯隆起和凹陷并存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石艳  谭健  古书鸿 《贵州气象》2008,32(2):26-28
通过对贵阳市、六盘水市、安顺市1981年以来山洪灾害资料的普查,分析了山洪灾害的频次、等级、结构、时间及空间分布,研究得出了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山洪灾害发生特征,以期为开展全省范围的山洪普查和深入的山洪灾害气象预警服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谭健  乔琪  李登文 《贵州气象》2004,28(Z1):39-42
对2003年7、8、9月分别登陆的台风"伊布都"、"科罗旺"、"杜鹃"未来的移动路径和副热带高压的变化,以及其减弱的天气形势分析,表明了在较强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登陆台风将沿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向偏西方向移动,副高也呈现从东退减弱到西伸增强的变化过程,并在我省的西部或云南东部形成倒槽,导致我省西部地区出现较大的降雨量;同时利用ECWMF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登陆台风的移动路径及副高的变化的预报进行跟踪检验,得到了ECWMF产品在预报能力及稳定性上优于T213产品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乔琪  谭健 《贵州气象》2004,28(Z1):47-48
主要应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径向速度产品对2004年4月6日晚上到7日凌晨的一次降温、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对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径向速度产品作初步了解,以便对今后的预报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数值预报环流形势场在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健  黄红 《贵州气象》2003,27(1):23-24
主要利用ECWMF及T213数值预报产品的形势预报场对2002年6月17-20日连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的演变情况作一个简单的分析,考察这两种数值预报产品对这次过程的预报能力,可知它们对夏季强的降雨天气过程的形势预报很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孙旭东  谭健 《贵州气象》2003,27(Z1):40-41
通过EC、T213预报产品对2003年7号台风"伊布都"登陆的天气形势演变的预报效果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做出更加准确的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奥陶纪古构造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剖面和地震剖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系213条共长8317 km的地震剖面行了重新处理和地层解释,这大大提高了解释精度。以此为基础,把鄂尔多斯奥陶系划分为10个地层单位,即冶里组、亮甲山组、马家沟一组、马家沟二组、马家沟三组、马家沟四组、马家沟五组、马家沟六组、平凉组和背锅山组,并绘制了它们的等厚图。从这些图可以看出,冶里期和亮甲山期的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三凹”,即西缘凹陷、南缘凹陷和东缘凹陷呈“U”字形包围着一个中部隆起。到马家沟一期至六期,“一隆三凹”的古构造格局仍然基本上保持着,尽管其隆起和凹陷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均有所变化。到平凉期,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二凹”,即西缘凹陷和南缘凹陷呈“L”形镶嵌在一个巨大的鄂尔多斯隆起的西缘和南缘。到背锅山期,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一凹”,即一个残留的西南缘凹陷位于一个更加庞大的鄂尔多斯隆起的西南缘一隅。到奥陶纪末,鄂尔多斯地区以及整个的华北地台均变为隆起区,从而结束了鄂尔多斯地区隆起与凹陷并存的古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