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217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The increasing occurrence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water bodies i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environment. Efficient in-lake treatment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cyanobacteria proliferation are needed, their in-vivo detection to obtain a real-time response to their presence, as well as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physiological state after the applied treatment. In-vivo fluorescence measurements of photosynthetic pigments have proved to be effective for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etection of phytoplankton in a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experiment, chlorophyll and phycocyanin fluorescence sensors were used concurrently to detect stress caused by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applying an electrolytic cell equipped with borondoped diamond electrodes on a laboratory culture of cyanobacteria 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 7806. The inflicted injuries were reflected in a clear transient increase in the phycocyanin fluorescence signal(for 104 %? 43%) 24 h after the treatment, which was not the case for th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signal. In the next 72 h of observation, the fluorescence signals decreased(on 40% of the starting signal) indicating a reduction of cell number, which was confirmed by cell count(24% reduction of the starting concentration) and analysis of extracted chlorophyll and phycocyanin pigment.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viability of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two sensors as a useful tool for in-vivo detection of induced stress, providing real-time information need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in-lake treatment and decision upon the necessity of its repetition. The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also resulted in a lower free microcystins concentration compared to control.  相似文献   
2.
3.
本文报道了台湾浅滩西部水域鱼类、虾类和软体头足类动物的总石油烃含量,分析了主3类动物样品的荧光光谱特征,并将本文数据与南海其他水域海洋动物的石油烃含量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5.
丽江市地质灾害易发性遥感影像判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IANG Qin  杨世瑜 《云南地质》2008,27(1):114-119
丽江市地质灾害多发,在滇西北旅游城市中较典型。应用遥感技术对丽江市地质灾害易发性的遥感研究,可突破传统方法,发挥宏观、综合、直观、快速特点,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滇西潞西上芒岗卡林型金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武  杨世瑜 《云南地质》2005,24(4):354-360
上芒岗金矿赋存于二叠系沙子坡组碳酸岩和侏罗系勐戛组下段砂岩、灰岩中,明显受上芒岗断裂控制,与美国模式卡林型金矿极为相似,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和成因模式。上芒岗地区具有广阔的深部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
岷江干旱河谷三种主要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灌丛是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也是该地区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类型。在岷江干旱河谷的水土保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实验,研究了岷江干旱河谷分布最为广泛的莸灌丛、小花滇紫草灌丛和川甘亚菊灌丛3种灌丛类型的地上生物量,并探讨了其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3种灌丛类型中,川甘亚菊灌丛的平均地上生物量最大,达4819 8kg·hm-2,其次是莸灌丛,为1652 9kg·hm-2,而滇紫草灌丛的平均地上生物量最小,仅为1407 2kg·hm-2;(2)在同一灌丛类型中,不同样地的灌丛地上生物量存在着差异,其中莸灌丛的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幅度最大,为304 2~5804 7kg·hm-2;滇紫草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幅度为241 1~3889 2kg·hm-2;川甘亚菊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为2089 8~6457 5kg·hm-2;说明川甘亚菊灌丛的群落结构相对稳定。(3)莸灌丛的地上生物量随海拔的上升而减少,而小花滇紫草灌丛和川甘亚菊灌丛的地上生物量则随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三者都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4)在3种灌丛类型中,莸灌丛的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其次为小花滇紫草灌丛,川甘亚菊灌丛的土壤水分条件最差。3种灌丛中,小花滇紫草灌丛和川甘亚菊灌丛的地上生物量受土壤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表现为随着土壤水  相似文献   
8.
云南锡矿遥感地质找矿模型及成矿区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论遥感图像的影像线——环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遥感图像的线性体和环形体是遥感图像的最基本单元,最基本要素,影像线-环结构是线性体和环形体相互组合排列关系,是一种影像-地质形式,具有影像特征和地质特征的双重性,影像线--环结构的研究有助于遥感信息中的地质信息识别,有助于遥感图像信息的地质图件化,也有利于建立线一环结构找矿策略,开展遥感地质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10.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丰富独特的旅游地质景观是多种地质作用与不同成景岩组交互叠加作用的结果。其发育的地层基础主要为碳酸盐成景岩组、变质岩成景岩组、碎屑岩成景岩组以及岩浆岩成景岩组等,典型内力成景地质作用为板块缝合作用、断裂成景作用、变质成景作用,外力作用则主要有河流、冰川、丹霞、地热、喀斯特作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