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对八个前兆性地声信号在沙层中的衰减特性,及其对鼠脑中5-羟色胺(5-HT)代谢的影响,进行了测量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八个地声信号在沙层中的衰减特性的图象基本相似,其基本特征相同的具有明显的一致性。50——100Hz和250——630Hz内的衰减与频率明显有关,100——250Hz的优势频段内的衰减比较平缓,该频段内20——30cm沙层的吸收系数为410-2——610-2dB/cm。 2.地声信号透入30cm沙层内的洞穴中,洞内声压级的相对衰减率与同深度沙层内相比较,呈现一定的下降现象,并与地声信号的基本特性有关。在优势频段内,单次性轰隆声、连续性炒豆声等和刮风声分别下降4.40.8%、3.50.3%和3.00.2%,连续性小鼓声的下降不明显。 3.静适应48小时的小白鼠,同时分别在105——85dB和76——66dB的地声信号的随机组合声中暴露30分钟,其脑内5-HT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的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高24.7%和26.2%. 这些结果表明,前兆性地声波透入地表的频谱特征与介质的吸收特性有关。此时透入洞穴内的地声波,其优势频段虽然明显低于鼠的听觉敏感区,但对鼠是一种极不适应的低频噪声刺激,可直接影响到脑内5-HT的代谢过程。同时,洞穴可增强动物对噪声背景上的声信号识别。可见,前兆性地声波有可能是引起鼠等穴居动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