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
通过对中国东部两个陆相断陷盆地原油样品的详细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原油中烷基酚控制因素.开鲁盆地陆家堡凹陷的原油来源于下白垩统源岩,而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的原油来源于古近系源岩.每个盆地中所有原油经历了较短的运移距离,并且具有相似的成熟度.不同油田同系物分布的差异可能是由源岩有机相变化引起的.与东营凹陷相比,陆家堡凹陷原油明显具有较高的C3-酚含量(前缀指连接到苯酚分子上的烷基碳数),而甲酚和C3-酚含量较少.烷基酚的异构体分布,特别是C3-酚异构体分布可能受沉积环境控制:偏氧化的淡水环境容易形成丙基或异丙基取代的C3-烷基酚,而强还原的成水环境更容易形成三甲基取代的C3-烷基酚.同一油气系统中运移分馏作用是影响原油中烷基酚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原油中烷基酚浓度沿运移方向降低.结合地质因素,烷基酚浓度可以区分不同的输导体系:当原油沿砂体运移时,烷基酚浓度降低明显,但沿断层垂向运移时,烷基酚浓度变化不大.但许多可能与运移距离有关的异构体比值并不像烷基咔唑那样有效地指示油气运移方向,表明酚类化合物分布的影响因素复杂.  相似文献   
2.
采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牛庄—八面河地区混源油问题进行了研究。将来自沙三段成熟源岩的牛庄油田原油和来自沙四段源岩的八面河油田原油作为端元,通过伽马蜡烷含量/C30藿烷与藿烷/甾烷交会图、重排单芳甾/C27βS单芳甾比值和芳香甾含量交会图等方法,尝试计算了原油的混合比。计算结果显示从牛庄洼陷向八面河地区沙四段来源油的比例逐渐增加且两种方法计算的混合比一致。牛庄洼陷中心以沙三段来源油占绝对优势,八面河斜坡区则是以沙四段来源油为主,而王家岗地区则二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3.
与岩石圈拉伸有关的盆地的形成机理、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岩石圈拉伸有关的盆地可以出现在威尔逊旋回的各个阶段和各种不同的板块构造环境中。两种主要的拉伸盆地(裂谷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在世界的油气资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概括了拉伸盆地的形成机理,并分析了裂谷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基本地质特征和成藏特征。指出裂谷盆地能够形成大量油气藏的主要原因在于:裂谷阶段产生的封闭环境及高热流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和成熟,是成藏的物质基础;拉张作用形成的裂谷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很少遭受较大的后期改造作用,油气保存条件良好,也是这些地区富集油气的一个重要原因。低位域砂体是世界级储层和今后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自从地球诞生以来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早期生命的出现、大气氧化事件(Atmospheric oxygenation)、雪球地球及多次生物绝灭与复苏事件。稳定同位素记录在古环境和生命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记录环境变化和生命演化的重大事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碳同位素的分馏记录了最早生命的开始,硫同位素的非质量相关分馏(Independent mass fractionation of sulphur isotopes)记录了大气中氧含量的重大变化,而在显生宙的几次重大生物灭绝事件中,均有碳同位素的负向漂移。  相似文献   
5.
生物降解作用对原油中烷基菲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盆地冷东油田原油来源单一,成熟度相近,生物降解是导致原油中烷基菲含量和组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不同降解程度油砂样品中烷基菲含量和分布的详细地球化学分析,发现中等程度生物降解(3到5级)使烷基菲含量大大降低,而异构体相对含量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中等程度生物降解之后(4级以上),原油遭受4级以下生物降解影响时,烷基菲参数仍能有效指示成熟度。烷基菲生物降解的难易程度明显受烷基化程度的控制,C3-菲比低烷基取代化合物的抗生物降解能力强,但甲基菲比菲更容易降解,推测这与甲基菲的脱甲基作用有关。生物降解对烷基菲各异构体的消耗有强烈的选择性,在9位或 10位上取代的烷基菲比其他位置取代的烷基菲抗生物降解能力强,根据烷基菲系列中化合物相对含量随生物降解程度的变化,确定了甲基菲、C2-菲和C3-菲各异构体的生物降解顺序,研究成果为芳烃成熟度参数的合理选用和生物降解定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生物标志化合物、早期生命和古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早期生命和古环境成为地学研究的热点,生物标志化合物在前寒武纪生命演化和环境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前寒武系地层中检测到的主要生物标志化合物为:烷烃(包括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烷基环烷烃)、无环类异戊二烯烃、萜烷(包括三环萜、藿烷、2α-甲基藿烷和3β-甲基藿烷、重排藿烷、新藿烷、降新藿烷)、甾烷(包括C26-C30甾烷、4-甲基甾烷、甲藻甾烷、2-甲基甾烷和3-甲基甾烷、重排甾烷)、类胡萝卜素等。由于不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生物前驱物赋存于不同环境之中,并与环境协同演化,分析地层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不仅可得到其前驱物组成信息,还可以获取古环境判断的重要标志。从已知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可以发现,在2.7Ga以前就存在生氧光合作用的蓝藻或蓝菌,真核生物可能已经存在,但在古、中元古代,海洋仍以缺氧环境为主,而生物仍以原核生物占优势。新太古代蓝藻或蓝菌的出现虽促进了大气圈的氧化,但海洋氧化的滞后明显制约了真核生物的发展,导致在2.78~0.6Ga长达20多亿年的时间里,生物演化缓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