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7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1.
震前呈现明显异常的水氡点有5个,即甘肃的庄浪万泉、平凉柳湖泉、宁夏的隆德、固原寺口子泉孔。西吉、通渭有所反映,但不明显。其中呈现短期异常的有4个,临震突跳的4个(平凉、固原两泉孔既有短期异常又有临震突跳)。上述泉孔均在距震中200公里范围内,占该范围内泉孔数目的百分之五十五(图1)。。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南北带北段为主体的陕甘宁青地区近十年来的65个中强地震的前兆资料,以及中强震的特点和预报的难点。初步提出了综合预报对策、方法、程序和指标,並对它们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叙述了松潘一平武1976年7.2级地震前水氡含量的异常特征.指出震中区松潘及以北地区(360公里范围内)一些泉点水氡出现长达5年左右的趋势性升高异常和短期临震异常,并试图对异常引起的原因作初步讨论.认为震中及其周围地区构造应变的缓慢积累是引起水氡大范围、长时间趋势性升高的原因.岩体微破裂的产生使地下水中氡含量急剧升高.除此之外,地壳块体间加剧的垂直升降运动,使泉水补给来源发生变化,也是引起水氡短期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1.基本情况1984年1月6日在甘肃省武威旦马——西营地区(N37°59,E102°10′)发生了一次5.5级地震。震中位于龙首山——冷龙岭——青石岭北北西向一级隆起带的东缘与武威——中宁——中卫东西向构造带北缘的交汇部位。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下水中的气体、化学成分的变化探索地震予报的研究,虽然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地震工作者的重视。1966年4月26日苏联塔什干5.3级地震后,乌莫洛夫等人首先总结了震中区深钻孔水中的氡气与该次地震的对应关系,指出震前水氡具有长达10年之久的趋势升高异常。在其后的余震系列研究中,又发现震前水氡有明显的短期异常。  相似文献   
6.
临近地震前,地下水中氡浓度的突变异常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这不仅因其异常幅度已大大超过观测误差,异常确实可信,而且还因其与地震发生的时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对甘肃省及邻区近几年来发生的松潘7.2级强震、礼县5.0级中强震和海原5.5级中强震前水氡短临异常的分析研究,以及对多年来收集的50个中、强震例共139泉次水氡临震突变资料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有监视能力的水氡观测网点。若氡含量出现短趋势加速上升(或下降)和临震突变的同步异常则可能是发生中、强震的一个前兆信息。据此较好地试报了1982年6月8日武威4.1级地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