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作为国际河流长期合作开发的重要保障,国际河流流域组织这一联合制度安排备受关注,但参差不齐的绩效表现致使其可行性与有效性引发学者质疑。我国拥有众多国际河流,与之相关的合作开发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抓手,但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未能得到国内学者的足够重视。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回顾、梳理了国际河流流域组织的定义与类型,然后重点研判其制度设计特征和有效性,并指明已有研究所面临的方法困境,最后为解开“流域组织如何促进国际河流有效合作”这一难题提出以下研究建议:1)整合国际河流流域组织有效性评价指标并进行全球范围的评价;2)探明国际河流流域组织制度类型所适用的范围与条件;3)厘清不同国际河流流域组织制度设计特征与治理有效性的关系;4)基于过程视角探求国际河流流域组织有效性达成路径;5)采用超越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新方法;6)立足地缘文明激发国际河流流域组织成员国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台湾省内222个强震动台站以及Palert地震预警系统520个台站所观测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研究此次花莲M_W6.4地震近场强地震动空间分布和衰减特征,将观测结果与美国NGA-West2地震动经验预测模型进行对比,揭示此次台湾花莲地震近场地震动的长周期特点,基于回归残差分析研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和不同周期地震动的空间分布差异,定量考察近场地震动的方向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此次地震的近场PGV观测值和周期1.0s以上的长周期加速度谱值与美国NGA-West2地震动预测模型结果接近,PGA观测值和周期小于1.0s的加速度反应谱略低于预测模型结果.从空间分布来看,周期1.0s以上的长周期地震动在断层的不同方位有系统性差异,在破裂传播前方(震中西南方位),周期大于1.0s时的反应谱明显高于美国NGA-West2地震动经验预测模型,在破裂传播后方(震中东北方位),周期大于1.0s时的反应谱低于经验预测模型,表明此次地震近场地震动具有显著的方向性效应.(2)破裂传播的方向性效应主要影响周期超过1.0s的长周期,而对PGA以及周期小于1.0s的短周期地震动影响较弱.在破裂传播前方,周期1.0~10.0s的加速度反应谱值被增强到整体观测平均水平的1.16~1.52倍;在破裂传播后方,周期1.0~10.0s的加速度反应谱值被减弱到整体观测平均水平的0.36~0.70倍.(3)此次地震破裂方向性效应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窄带效应,破裂方向性的影响(包括破裂传播前方的增强作用和破裂传播后方的减弱作用)在周期T=3.0s时达到最大,在该周期破裂传播前方的增强系数为1.52,破裂传播后方的减弱系数为0.36.从周期T=3.0s到10.0s,破裂方向性效应的影响随周期增大总体上呈减弱趋势,这与2016年日本熊本M_W7.0地震破裂方向性效应的影响特点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