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本文利用考古地磁法,对北京地区汉、三国、唐、宋、金、元、明、清各朝代的古砖标本进行了研究,测定了标本的剩余磁性,并做了逐步加热的实验,从而推算出上述各时期北京地区的磁倾角值和磁埸强度值。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近两千午来磁倾角是在51°-66°之间变化,并且有循环性特征,其周期为一千余年;而地磁埸强度则是逐渐减小的,汉、三国、唐、宋、元、清各时期的地磁场强度分别为现代地磁埸强度1.57,1.41,1.42,1.29,1.21,1.12倍。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陕西、湖北、浙江、江西及北京地区的烧土标本测得十七个不同时代的地磁倾角与偏角数据,按照地球磁场的中心偶极模式推算了各相应时代的虚地磁极(Virtual Geomaffnetic Pole)的地理座标,得到了六千余年间VGP的移动曲线.对此曲线的一些特征进行的初步探讨表明,在近数千年间,磁极运动的方向无固定的趋势,运动的速度亦不均匀,而运动的轨迹迂迥曲折,其平均位置与地理极不重合.  相似文献   
3.
新石器时代姜寨遗址的考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测量姜寨遗址窑灶烧土标本的剩余磁化方向,确定了公元前四千年左右该遗址所在临潼地区的地磁场方向(倾角和偏角),采用逐步热退磁法,求出了当时、当地的地球磁场总强度值。由此,按照中心偶极模式算得了当时该地区所在的地磁纬度,以及该时期的虚地磁极位置和地球的虚偶极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