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5篇
  200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1967年我国开始建立第一个地电阻率观测站以来,至今已有16年的历史。历经几次7级以上大地震,特别是唐山7.8级地震的实践,发现震前距震中一定范围内的台站,其地电阻率观测值都有不同程度的趋势异常变化。更有意义的是唐山震前10天之内还观测到大幅度的突变异常,且这种异常的台站集中分布在北东向沧东断裂带附近。松潘地震前武都地电台也记录到突变现象。另外,在某些中强地震前曾记录到短期趋势变化,然而是否存在临震突变异常还是悬案,而临震信息的研究是当前地震预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较大型水槽实验,给出均匀无限半空间介质条件下,界面附近低阻线状不均匀体对视电阻率ρs测值影响的空间(平面)分布规律,以及不均匀体自身参数改变对ρs的影响规律。同时给出了同种不均匀体不同介质条件下的ρs对比观测结果。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电阻率台站不同台址条件对同种低阻干扰反映程度的差异。给出与实验条件相当的地电台址下水管等干扰的定性、定量结果以及最大可能影响范围(Δρs/ρs<5‰为限)。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地电、地磁同台观测中出现的干扰问题,并针对地电观测对地磁场测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实地测量和对长直导线产生的磁场模拟计算,得出不同距离(20~120m)的感应磁场强度值,由此判断通电导线对周围地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为2A时,单根导线距地磁场观测点距离应大于150m;导线两侧在相等距离处对地磁总场的干扰并不遵循“数值相等,方向相反”的规律,而是一侧增加量大于另一侧减少量。这项实验研究为地磁、地电同台观测及排除干扰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造成长期以来不能定量评价 Ps 漏电误差的关键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理论依据,推导出全线路最大可能漏电误差的理论计算公式,指出其应用条件,并给出实验验证结果和台站线路漏电误差的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漏电场进行了系统计算,给出漏电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供电线与测量线间的漏电及其转化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提高地震台站观测线路抗漏电影响适合地震电法特点的较科学经济的布线原则和方法。荷泽地震台线路改造实例及某些实验结果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