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从波动方程出发,推导出平面波场传播基本公式,阐述了利用地表观测波场反演地球内部波速结构的理论关系.观测波场可通过-p 变换分解为地表平面波场,其最大振幅的轨迹能稳定地反映出地球内部波速随深度变化的趋势,这一特征可用来对反演解空间进行约束.波场延拓技术可以充分地利用观测波场中包含的丰富信息,在迭代反演中不仅能简单快速地得到反演解,而且所得解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较少受主观因素影响,这是一种很好的反演技术.对波场延拓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采用了同态反褶积等改善资料信噪比的措施,使解的分辨能力得到了提高.文中对南海北部一个声纳折射剖面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该区1.4km 深处,存在一个从1.76km/s 到2.21km/s 的速度间断面.间断面上下两层的速度梯度分别为0.54kms-1/km,0.63kms-1/km.最后,从构造演化的角度对浅海构造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地震折射波场Φ(x,t)通过τ-p变换得到倾斜迭加场φ(p,τ)。从φ(p,τ)中获得τ(p)函数,并将其向下延拓到深度—慢度剖面,从而反演出横向均匀的速度结构。该技术能充分利用折射波场的丰富信息,在迭代反演中不仅能简单快速地得到反演结果,而且所得解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较少受主观因素影响。将该方法应用于海洋声纳浮标地震折射测深数据处理,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武利钧 《地震学报》1992,14(7):621-628
从反散射理论出发,利用微扰法建立关于层状结构模型波形反演的滤波反投影公式,并与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同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波形反演计算的特点.应用——和法提供可靠的初值模型.波动与走时反演的联合应用减少了反演解的不确定性.最后,通过对实际资料的实验计算,描述了波形反演计算的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利用迥折波研究地壳上地幔构造时,τ法是一种新的有效反演方法。鉴于τ法反演的解模型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作者提出将τ法与线性反演联合使用的最优化处理,τ法的反演结果与反射波及其它震相的资料,将通过构制初始模型和约束条件被引用到线性反演中以改善解模型的合理性。 本文以1982年门源—渭南地震测深剖面的金堆城炮点观测为例〔1〕,具体介绍初始模型的构制和约束条件的处理方法;并对渭河断陷盆地的深部构造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5.
从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出发,选择了大华北岩石围块体内一条NWW向连云港-银川的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剖面,试图先从一个简单的力学模型开始,用二维有限元法得到岩石围(地壳和上地幔顶盖层)中的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从而解释板内地震与 岩石围亮-幔结构比值(R)相关的力学原因。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近年来,在地震折射资料解释中一种新的反演技术——倾斜叠加与波场延拓,正日益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重视。与常规的走时反演不同,它是以地震波传播理论为基础。利用观测资料的动力学特征进行反演的。整个过程包含了两个线性变换,从而把全部记录波场转换到慢度-深度域内,进而利用波场与波速结构之间约束关系,达到反演的目的。在整个过程中,由于物理机制清楚,转换波场的图形简单,因而可以避免走时反演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武利钧  冯锐 《地震学报》1989,11(2):170-180
由Radon变换出发给出了地震走时问题的——变换.定义模型坐标(x,z)与震源位置()和射线斜率()间的线性关系为x=+z.文中给出了-正反变换的理论公式,并分析了-变换与富氏变换的关系。理论表明,连续函数的-变换可得到走时反演问题的唯一解。 在地震学非完全层析成象中,欲提高图象质量必须压制假频和提高分辨.作者对重建图象的分辨进行了详细讨论,最后通过数值模拟讨论了观测系统和滤波处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