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2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讨论图象识别方法在工程地震学中应用的现状及前景。首先简略介绍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对算法的改进,然后作为新研究成果的介绍论述了图象识别方法在确定潜在震源区、砂土液化势方面的应用以及用C-拓扑模糊决策分类系统——一种新的动态分类系统去估计潜在震源区随时间变化发震能力——地震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的区域大致在N24°—N26°,E99.5°—E102°的范围内,位于喜马拉雅—缅甸弧形构造带的东缘,构造现象丰富多彩,地震地质问题鲜明突出。 本文建立在对中新生界的发育与变形的分析基础上,指出自上新世以来,本区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下,受到强大的南西西—北东东方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地壳迅速收缩并增厚,基底断裂,盖层褶皱,推复构造发育,准平原解体,山系和盆地形成,这种构造运动目前仍在继续,是本区地震发生的基本因素。 另外,我们扼要地分析了对区内构造发育起控制作用的深断裂,并讨论其在本区地震地质学中的位置。 对于区内的构造应力场与地震应力场、地震与构造问题,作者也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